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
在现代,对于人们而言,“饥荒”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遥远到仿佛只存在于书上、电视剧以及父辈的口口相传之中。但对于古人来讲,“饥荒”却是时刻高悬在所有人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它残忍而可怕,随时都会发生,“易子而食”、“饿殍遍地”也不再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或许正是眼前发生的事实。
中国古代的饥荒来自太平洋湿润的季风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其他适于耕种的盆地、山间谷地、河谷绿洲等又为先民们带来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历史上最为厚重的农业文明。
这种文明模式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方式,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固然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狭小的生产规模、落后的生产条件以及农业自身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决定了这种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简而言之,就是靠天吃饭,一旦天公不作美,天灾频发,以农业为生的百姓们便会在顷刻间失去一切,连饭都吃不饱,只能于这世间挣扎求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饥荒。
而天灾往往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往往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所以中国的饥荒往往轻而易举蔓延至数省甚至大半个中国,这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古老的农业社会从不缺这样的饥荒,据相关统计,自西汉到清代,仅有史可查的饥荒灾害就高达四千余次,短短二千余年间,平均下来便是每年都有个二次。
比较出名的几次,譬如明末大饥荒、年丁戊饥荒、年的河南大饥荒等等,每次的饥荒都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人间惨剧,明末饥荒时“有母烹其女者”等,这不是现代恐怖片,而是正史记载下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形下,无论是草根还是树皮甚至是人们熟知的“观音土”,都是灾民腹中餐,能吃得上草根树皮还算好的,有多少人被“观音土”撑死,又有多少人只能在绝望中被饿死。
饥荒的成因“饥荒”既来自于天灾也来自于人祸,天灾与人祸往往相伴而行,最终酿成可怕的苦果。
从天灾的角度来看,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海洋的湿润海风来不来,什么时候来,又携带着多少水汽,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偏偏农作物又是个规律性很强的事物,时令、土壤、水源等因素稍有差池,便有欠收的风险,水旱灾害之下,更是会颗粒无收。
除此之外,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是小冰河期。小冰河期到底是怎样产生的,那是气象学家的课题,我们只需要知道每当小冰河期来临,气温大幅度下降,气温的下降又导致粮食的大幅度减产,粮食的匮乏自然成为饥荒的主因。
已知的小冰河期主要有四次,主要集中于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唐末五代以及明末清初,而这四个时间段又恰恰都有着规模巨大的大饥荒,并由此引出四个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历史阶段。
而粮食的产量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西汉时亩产连百斤都不到,大约维持在50斤到80斤左右,直到明清时期,随着土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以及农业器械的发展完善,亩产才能达到二三百斤左右。可哪怕如此,饥荒依旧如影随形。
至于人祸,最为突出的当属土地兼并。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作为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在秦国牢牢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随着秦帝国的扩张,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中国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在这之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经过春秋战国的激烈变革,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根基之一,与此同时,土地兼并也随之成为封建王朝无法治愈的痼疾。《汉书》中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大地主们坐拥大量田地,强迫自耕农成为佃户甚至奴隶,而自耕农们失去仅剩的生产资料后,再也无力抵御天灾,无法获取足够的粮食,又遭受官府、地主的双重压迫,几近绝路。
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土地兼并带来的祸患,从北魏的均田制到王安石变法,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到清雍正的摊丁入亩,具有远见卓识的公卿将相们,不断探索着出路,但腐朽制度的土壤开不出炫丽的花朵,个别人的忧国忧民也抵不过大地主阶层的贪婪。
除了土地兼并占了大头以外,诸如兵连祸结、政治腐败等也是饥荒产生的重要推手。西晋“八王之乱”彻底将晋武帝的“太康之治”打成满地鸡毛,就是明证,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石崇、王恺这些败家世家子第的功劳。
为什么不抓鱼?聊完了饥荒,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造成饥荒的主要灾害一般而言都是水旱灾害。水灾自不必多说,洪水滔滔,人们离水越远越好,躲都来不及,谁敢往前凑。
至于旱灾,要是有水,早就拿来浇地了,连续几个月不下雨,在暴晒之下人们能不能喝上水都不好说,更不用说抓鱼了。
而且捕鱼也是个技术活,不是所有人都会的,来自于北方的旱鸭子或者老幼妇孺显然很难驾驭舟船,也没有敏捷的反应力,他们是无法获得足够的渔获的。
相比较之下,土地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反而是最易获得的食物来源,草根、树皮大都触手可及、随处可见。而且身为农耕民族,相较于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无论是出于思维惯性还是现实条件限制,古代中国人民更习惯获取植物食材而非各种肉类,因此草根和树皮牢牢占据灾民食谱的“C”位。
除此之外,正如前文所说,无论是饥荒还是天灾都是大规模、大范围的,受灾的百姓成千上万,无论是鱼虾还是草根、树皮,都是根本不够吃的,而一定区域内的百姓在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后,必然走出原本的家乡寻觅食物,由此形成大量流民。
这些流民迫于饥饿,凡是能入口的东西绝不放过,为了活下去无所不为,所过之地很容易便会遭遇洗劫,从而产生更多的流民。
而这些流民在走投无路之时便会揭竿而起,成为起义军的主力,直到颠覆王朝,阶层再度洗牌。
结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如今的我们已经离饥荒越来越遥远,粮食安全带来社会稳定和发展,而这样的结果是无数袁隆平这样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得来的,所以我们心存感激的怀念他们,也要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汉书》、《明史》、《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序列的重建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