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繁衍 >> 那些硬生生憋回去的眼泪,怎么破心如果打成
著名医生郝万山曾讲过这么一个经典案例。
多年前,郝万山在国外讲课时,接触了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离奇,她到国外旅游一圈啥毛病没有,回家时离家还有米的地方,却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这让吃瓜群众心里嘀咕,莫不是被人施了法?当然,医生肯定不会这么二。
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医生便开始问诊。不是问身体,而是摆开龙门阵,问她家里成员,关系如何等等。
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她,非,常,怕,婆婆!所以这个家她怕回,但又不得不回。
太经典的千古遗恨。从古到今,中西合璧,面对婆媳关系,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原来疙瘩在这里。
郝万山除了给她开药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人翻译成法文,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药到病除了么?NO。
当然,该妇女最后还是摆脱了这一困扰,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虽然医生有良言相劝,当年这妇女也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
婆婆去世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竟还是疼。这伤心真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啊。
然后,儿子娶了媳妇。熬成婆婆的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那一天终于来了,她对着儿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电光火石迸发刺眼光芒,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自己的那句话吗?
真是风水轮流转。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
真正理解医生的两句话,她整整用了七年时间。真正看透懂得,也才真正释怀。
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健康的关键是养生,养生先养神,养神先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养心情。心情一旦走出阴霾,身体也跟着好了,身体好了,心境也就更敞亮了。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老祖宗的警世明言,从预防疾病方面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有些时候我们的心病都是出自于自己的偏见和故事,结果越想越气越想越恨,到最后,除了把自己憋出病来,恨出病来,一无所获,何必呢?
生活中,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到底有多少?不多。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恩怨情仇,其实没有必要揣在心里,日复一日地咀嚼,其实又被反噬。最后打成死结,折磨自己,消耗健康。
有句话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愿往后余生,我们都能做豁达之人,过更通透的生活。
将心比心,就能迅速消除自己的固执偏见,更加通融。何苦为了一点点面子,或者为了惩一时之气,而如此虐待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患得患失,那么,有大喜必有大悲,大起大落,你考虑过自己身体心脏的感受么?心是受不了的。
大喜大悲中,也必然会有大怒,大恐,大忧,这都会伤及身体,七情六欲,过于起伏跌宕,玩的不仅是心跳,还是在玩命。
真有上头的事,刘德华早就唱过《男人哭吧不是罪》,庾澄庆也张开怀抱说《想哭就到我怀里哭》,“让彼此感觉不那么孤独”。
想哭就哭出来,希望泪崩后的重筑更稳更牢。找个人吐吐槽,别让挥之不去的“情绪负债”,不仅锁定不痛快,更埋下疾病的种子。
还是那句话,“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佛家有一首偈子说得好:
纵遇任何事,勿舍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救,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不喜有何益?
也许这就是智慧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