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001/08/55340.html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现如今世界大部分地区早已经摆脱了食品紧张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明史》记载崇祯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颗粒无收、易子而食一类词语对于我们来讲只是史书上的一句话,而对于真正经历饥荒的人们却是血淋淋的真相。灾民们饿极了可以吃草根,啃树皮,甚至挖观音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灾民吃的观音土,其实说白了就是庙里墙上的泥土,把观音土放在锅中炒制,可以用来治疗腹泻,进而让人有饱腹的感觉。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不解,百姓闹饥荒,即便选择啃树皮吃土这种难以下咽的东西,也不愿意去河里捕捞味道鲜美的鱼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提问者听起来颇有些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论调,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主要有以下原因。饮食结构问题首先,在我国古代盛行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百谷),主要包括稷、黍、麦、豆、麻、稻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在封闭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主要食用这些五谷杂粮来填饱肚子。除此之外我们饲养六畜,即为马、牛、羊、鸡、犬、猪,食用肉类品种已经大致确定。汉代丝绸之路兴建以后,促进了人类饮食之间的交流融合,汉代起蔬菜种类大增,历经千百年的变化,中国地区人民最终确定了,以粮食为主,蔬菜为辅,肉类作为生活点缀的饮食结构。由此可见,鱼虾一类动物性蛋白质,根本没有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经常食用的食品种类,这也就代表着,许多灾民的生活范围附近难以找寻到这类食物,也就是说饥荒来临之时捕捞鱼虾充饥这类假设从一开始便是不成立的。无可避免的天灾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就是天灾,古代农民靠天吃饭,这个天指的就是就是气象,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相当大。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会有好收成;如果旱涝灾害,庄稼就会减产甚至绝产。北方多旱灾,南方多洪灾。倘若旱灾来临,那么所有的土地都会因为缺水而寸草不生。在旱灾来临最初期,农民的首要想法便是去找临近的水源,灌溉即将枯死的庄稼,但是天不下雨,旱灾不断,久而久之河流也会变得干涸,鱼儿离开了水自然也不能存活,又何来下河捞鱼这一说呢?大概缺水而亡的鱼虾最终也会腐烂为泥。洪灾相较于旱灾更为可怕,因为洪水来临前几乎是没有任何预兆,湍急的水流会瞬间淹没整个村庄,以至于尸横遍野,由于死尸众多,大灾大难后必有瘟疫。所以这时的水流最为危险,它会成为一个天然的传染源,无论是谁只要接触到被感染的水源,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再不要说食用在其中生长着的鱼虾,因此不可避免的天灾,从各个方面断绝了人类另寻他路的可能,大部分人要么默默等死,要么绝地求生,不惜余力想尽办法存活。灾民数以百万计人口问题不容忽视,历史上水域稀少的北方地区,灾情一旦发生,灾民的数量更是以几十万来计的。纵然河湖里有着味道鲜美的鱼虾,但术业有专攻,抓鱼是种体力与技术均备的活,生活在平原地区,没有见过江河湖泊,平时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又怎能轻而易举地抓捕到足够多的鱼虾以供全家人食用。鱼虾鲜美的味道是大家所熟知的,可单单吃鱼虾却是难以填饱肚子的,并且灾民们大部分都饿得没有太多力气了,更不用提下水去捕捉灵活的鱼虾了。即使有一些身手矫健的渔民擅长此项技术兼体力活,但是究竟需要多少鱼虾才能够喂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众的灾民呢?或许在灾难来临之处,一部分人的确依赖鱼虾度过了一段日子,不过只出不进,鱼虾也总有被分吃完的一天。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再者,烹饪鱼虾同样是件棘手的事情。鱼虾身上带着很大的腥味,生食很难让人接受,但是费心烹调鱼虾非得需要油盐精细材料,性命尚且不顾,这些材料在当时几乎很难寻觅,尤其是盐,盐和铁的价格一向由国家管控,在古时穷人家还拿着鸡蛋去换取盐,灾民们根本不可获得。于是相对于鱼虾来说,野菜草根等等,极容易寻觅也很容易煮熟,用开水烫上一锅野菜就足够填饱肚子了。因此,为了节省本就稀缺的油盐,他们宁愿吃野菜危急之时啃树皮。柯灵曾说过:腐化落后的政治环境是一切腐化落后的思想的温床。古时的人们思想落后,人力所不能至之处,便会自然想到神谕,腐旧迷信就是这样诞生的。古代当灾难降临,就连皇帝都会认为是上天降罪于民,因此会下发罪己诏,以平天怒。灾民自然不敢冒犯这江河湖泊中的生灵,恐惹怒神灵。我们应当庆幸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告别了曾经的饥饿与颠沛流离,即使有困难也会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这对于来讲前人是不敢想象的太平盛景。文/平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