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生活环境 >> 组成材料是酒米诱鱼的基础,要拓展广谱性
酒米作为一款经典窝料,诱集鲫鱼、鲤鱼效果显著,得到众多钓鱼人的认可。与其他如红虫颗粒、老坛发酵玉米等窝料的绝大部分是厂家大批量生产,钓鱼人有自制的情况有,但数量稀少不同;越是资深钓友,酒米越偏好自制,甚至结合当地水情、鱼情特制的酒米,诱鱼效果远超商品酒米。本文讨论的重点便是酒米窝料,聊一聊不同味型的酒米,泡制之处的出发点是什么,及各自的使用特点。
酒米的组成及如何实现不同的味型
酒米的配方多样,但基本的组成大致相同,包括米、诱鱼药酒、钓鱼小药、蜂蜜、曲酒等,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扮演不同的角色。
米:如果将酒米中的“米”不仅局限于小米、碎米,还包括玉米、花生、乃至大豆,“米”是它们的一个统称。米在酒米中扮演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留鱼,给鱼饱腹的作用;二是载体,添加的药酒、小药的诱鱼物质均要渗透米内部,通过它携带至水,再在水体传播、扩散,发挥诱鱼效果。
药酒:酒米拥有诱鱼效果,药酒的作用极其关键,许多微物质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恰起到一个桥梁的角色。经高度曲酒浸泡的香料、中草药,含有的许多微量物质被萃取出来,溶散在曲酒中,气味辛辣、浓烈,但促进鱼的摄食、提高鱼的兴奋度。比如丁香中含有的丁香酚,香气浓郁,深受鲤鱼的喜欢,能刺激鱼的摄食神经,促进它的摄食。再比如阿魏,一股浓厚的酸臭味,在水体有极强穿透力,能激发大体型鱼的饥饿感。酒米拥有诱鱼效果,药酒功不可没。
蜂蜜:似乎蜂蜜成了酒米的标配,但与钓友的想象不同,蜂蜜提高酒米的甜味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碎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黏膜,将各种诱鱼物质包裹在其中,这样形成一个密度差,迫使物质快速、彻底渗入实体米粒中。值得注意的是,蜂蜜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1公斤的碎配60毫升左右蜂蜜即可,否则蜂蜜稀释过多水分,导致酒米板结成块,更不利于液体的渗入。
曲酒:创造一个各物质融合、反应的液体环境,同时酒米多用在水草密集的水域,恰能模拟出弥漫着淡淡乙醇味的水体形态,以至酒米也有酒香气味,投掷窝点后,不宜惊扰鱼群。
增味物质:正如本文所说的,酒米有诱鱼功能,但也有不同的味型、使用环境,实现这也要求的正是这些增味物质的加入,比如红虫增味剂、麝香粉、果香等,厂家不同、配方上的差异,增味物质用量不尽相同,但味型相对突出是一致的。
不同酒米的应用特征
前文介绍了酒米的基本组成及如何实现不同的味型,那么这些味型不同的酒米,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红虫味酒米:红虫是一款优质荤饵,颜色鲜红、蛋白质丰富、气味浓腥,在冬季、早春低温水域下钓鲫鱼、鲤鱼效果极佳,甚至比售卖的商品饵还具优势。所以腥味的红虫酒米也注定了多用在低温环境下。前文稍有提及,深秋之后,埋没水底淤泥里的植物枝叶、碎屑,最终腐烂发酵,会产生乙醇气体,活跃在水草处的鲫鱼、鲤鱼在接触过程中,逐渐会熟悉、喜欢上这种气味。另外腥味不同于其他味型,它在低温环境下能激活鱼的摄食兴趣,促进鱼开口吃饵,所以腥味带有乙醇气味的酒米多用在冬季水草密集的水域,效果显著。
果香味酒米:既然是果香味,意味着这款酒米在夏秋季节能发挥更大的效果。像一些河道岸边常有绿色农作物或枝叶密集的树木,免不了树叶、瓜果飘落在水中,鱼本身就对散发自然香味的食物敏感度高。夏秋季节整体水温适宜或略高,这时鱼不再外界的刺激,也会主动摄食,果香味的酒米更适合水温略高,周围淡淡植物气息的水域。
麝香味酒米:不同于上述两款酒米,麝香味酒米主要用于因水温过高引起的鱼情不佳的情况,像夏季中午时分,因水温升高,鱼活变成差,不怎么摄食,这时会用麝香味酒米吸引鱼群聚集、吞食。麝香中含有一种名为麝香酮的微量物质,能在高水温下刺激鱼的神经,提高鱼耐高温、耐低氧的能力,使其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从而存进鱼的摄食。同时麝香本身就散发浓郁的香气,古时的贵夫人用作香料也源于此,鲤鱼、草鱼对这种气味同样较敏感。整体看来麝香味酒米属于强刺激的一种窝料,更适合夏季高温水域或肥水塘这种鱼情欠佳的水域。
写在后面
酒米的各项组成是基础,是实现诱鱼、留鱼的主力,而不同的味型,恰弥补酒米使用环境过于单一的不足,让其有更大的广谱性。即使如此,与其他窝料类似,酒米不可能在所有的水域都有较好的效果,也不可能投掷窝料后,就一定达到理想的鱼群密度,这与资源情况、水体环境、打窝技巧等密不可分,所有需整体辩证看待,只有同等条件下,相比其他窝料诱得多、诱得快,就是一款不错的酒米。
原创:野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