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文铭权 我爱钓鱼。爱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离开久居的城市,走到山水田园中一泓明镜前,晒晒自己被雾霾憋变了形的面容,吐纳几口淤积的胸气,以垂钓的方式,和清新的山岚亲近,和大自然亲近。 我的视力不好,即使经过戴镜矫正,两眼视力还是达不到1.0。但近视眼有近视眼的办法和经验,我的垂钓技术居然还算不错。每每将鱼钩抛入水中后,我便紧盯钓线上那5颗不大的彩色“葡萄儿”,远远的一串,在水面上在风浪中起起伏伏。通过“葡萄儿”的动静变化,我全神贯注,进而对陌生的水下世界了然于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鱼线上的“葡萄儿”来完成的。“葡萄儿”,是四川一些地区对鱼竿上浮标(也叫“鱼漂”)的形象称呼,几颗“鱼漂”有序成串排列,确实像一串葡萄。 随着扬竿挥出一个优美的抛物线,一段钓线轻盈横在水面。挂着饵料的鱼钩安静地躺在水底,在它上面水与天的交接处,锃亮的“葡萄儿”如同一串醒目的彩灯,凝聚着我 在我看来,“葡萄儿”就是一个微型摄像头,随时都在观察着它周边的鱼们的动向。一群群鱼从远处游来,对钓钩上的饵料垂涎不已,但因之前伙伴们的陆续失踪,也让它们心有余悸。想吃又不敢下手,想远离又心有不甘……我喜欢凭借自己面对一些充满诱惑力的人和事时的切身感受,通过“葡萄儿”的细微变化,对潜伏在水下、其实和我们并不在一个世界的鱼们,大胆猜测它们的所想所做。 每每在岸边钓鱼,我都会想起古时皇宫里的一幕。后妃怀孕了,皇上大喜,很想尽早知道怀的是龙子还是龙女,于是急召太医入宫诊断。可太医不能直接和后妃有肌肤之亲啊!太医只好用一根红线,一头套在后妃的手腕上,另一头拴一枚铜钱“遥控”把脉。片刻之后,太医向皇上道喜,领取赏赐。 怀儿怀女,太医会不会瞎蒙?我坚信绝不可能。要知道如果诊断错误,肯定会以欺君之罪处罚,甚至株连九族。太医不可能赌上身家性命开这样的大玩笑,史书上好像也并无类似的记载。唯一的可能,就是太医是一位中医界“钓鱼”高手——他通过手中的红线,与王妃的血脉实现无缝对接。通过王妃脉搏捕捉到身体的某种特质或特征的细微变化,由此准确得到最有价值、最有把握的某个信息。于是,他成功了! 我始终认为,水上水下,人里人外,天地之间,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一个人对此无动于衷,不主动去感知、去发现、去分析,对变化充耳不闻,对预警无动于衷,势必陷入被动。我单方面猜想,水中的鱼儿们频频上钩,应该就输在这个方面。 昨夜阅读《三国》庞统命丧落凤坡一章,很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凤雏”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但实际上庞统也死在自己的手上:出征前马怒、旗断,行进路线经过落凤坡……对于诸多不利的征兆,聪明自负的他均视而不见,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一条上钩之鱼。 曾经听一位国学大师说,人的脸色和掌纹,是随着他的身体状况、时运等变化而适时变化的。我曾细致地观察了自己一段时间,并结合一段时间“回头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常想,无论是垂钓者,还是池中之鱼,都要重视鱼线上的“葡萄儿”。 社会这本书太深奥,远比钓鱼复杂得多。作为池中之鱼,没有谁会在岸上大喊大叫提醒要“钓”你,让你逍遥于安全的区域相忘于江湖;更没有谁朝水中扔一块大石头,“砰”一声让鱼们作鸟兽散。比鱼们至少要高出一维甚至多维,级别、智慧高出很多的人们只是静静地坐在岸上,通过“葡萄儿”的变化坐等鱼们出错。池中虽偶有涟漪,但很快一切归于平静。受到惊吓的鱼们很快失去警惕,任由危险靠近身边。 同样,作为垂钓者,没有谁会时时提醒你拉钩,让你不再走神坐收渔翁之利。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这样的生活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唯有用心揣摩,方可找到兴奋点和突破口。 没有谁会手把手教你怎样观察“葡萄儿”,教你什么时候拉钩是最佳时机,早了不上钩晚了难取钩。要想钓到鱼,你就必须用心用情去实践去研究,反复揣摩领会其精髓,把握其实质,才会有所收获,拥有成就。 人生这辈子太累太苦,必须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必须学会看“葡萄儿”,否则只会打酱油。这是我的钓鱼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