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无法避免极端天气的出现,更无法避免粮食大面积减产,农作物损毁的后果。每当气候异常,饥荒总会如影随形,让人防不胜防,无法规避。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古代的荒年无比残酷,百姓缺少食物,为了维持生命,不得不到处搜刮一切可以入口的东西,甚至连树皮都不放过。饥荒是残忍的,饿殍遍野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即便朝廷开仓振粮,也是于事无补,杯水车薪。百姓最终还是得靠自己才能活下去,但古代闹饥荒时,明明河里鱼类众多,为何百姓们却宁愿啃树皮,也不愿意抓鱼吃呢?背后有什么原因呢?现代中国,也曾经有过饥荒,人们每天只有紧巴巴的一点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果腹。为了活下去,不少人扒光了树皮,观音土也被当做食物下口。即便是现代,饥荒依旧让民众元气大伤,在古代,它造成的伤害力显然只会更加强烈。每逢遇上荒年,原本依靠田地维持生活的农民,是遭受影响最大的。居住在山林间的人,还能靠捕猎来勉强维持生活,他们也并不依赖地产。但田地全部荒废的村民却丧失了食物来源,甚至经济收入也断送。他们还得上交高额的赋税,重压之下,生活尤为艰难。古代百姓只能依靠官府的救助,或许有善良靠谱的官员,愿意开放粮仓,救济灾民。但大部分官员都得遵循上级指示,消息传递封闭缓慢的古代,当朝廷得知饥荒的消息,指不定已经过去了多少天。等到下达的命令再传回受灾区,许多民众或许早就无力回天,被饥饿打倒。那么为何古代民众不去河里捕鱼呢?水域里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不会受到饥荒年份的影响,鱼虾众多,随便捕捞一些就足够全家人吃饱。其实能否去捕鱼,也得看现实地理位置,中国南北方差距巨大,南方水域充足,也是粮食的主要种植区。为此南方其实并不惧怕荒年,昔年的粮食储备足够民众度过这段艰难时光。但在气候干燥的北方,河流本就稀少,否则也不会有南水北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南方的水来支援北方。一旦遇上荒年,先不说能够捕鱼的河流很少,难以搜寻发现。灾民的数量也十分众多,足足有几十万人,一条河里的鱼虾可无法供养几十万人。不仅如此,捕鱼还是个技术活,虽说看着简单,许多普通人上手捕鱼,大多都没有收获,只能两手空空的打道回府。就算有人捕鱼技术娴熟,但捕鱼也是一门体力活,许多灾民本就短缺食物,没有力气,更不要说花费体力去捕鱼了。纵使有渔民侥幸捕捉到了鱼,它也不够所有的灾民分享,勉强让家里人能有点食物已经是走运了。北方民众即便是在丰收之年,也很少下河捕鱼,他们对挖掘野菜更擅长。在北方,野菜的数量也远比鱼虾多,许多人并没有把鱼虾当作主食,一些人甚至没有吃过鱼虾。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也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回归老本行,漫山遍野的寻找野菜。挖野菜不是技术活,有简单的工具就能上手,烹饪手段也十分简单,只要使用沸水煮熟就可以开吃。但鱼虾还得经过处理,不仅需要去鳞破肚,烹饪时还需要调味品的辅助,否则只会吃到满嘴的鱼腥味,难以下咽,入口都是个折磨。古代民众只需要饱腹的食物,调味品不过是可有可无而已。一些人还会特意使用盐去换取鸡蛋,在他们看来,能吃的东西才更重要。现代以后,科技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强大,让饥荒逐渐远离民众,人们也不用每天计算着手里仅有的一点食物。人们的生活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偶尔还有旱灾的出现,国家也会反应迅速进行整治,民众完全不会沦落到古代如此悲惨的境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一些地区的人们,为了活下去,还会易子而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愿意交换出自己的骨肉,来换取食物呢?但人总归是要活下去的,被逼上绝路后,人也总会容易走极端。万幸这样的惨状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人们早就摆脱了饥荒的威胁,也不会再遇到饥荒。参考资料: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