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天敌 >> 鱼缸叛逆过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叛逆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人们是没有办法好好沟通的,因为叛逆,所有人都不会相互理解,也因为叛逆,正常的沟通都无法进行。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种状态的时候,能做的就都是期待有人能理解自己,但当人人都这样去想的时候,这种理解会真的发生吗?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叫《鱼缸》,这是形容一种状态,同时也是展现一个特定的群体,说是特定,其实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自然都有理解,他们经历的那段时光究竟是怎样,那段时光中的心理变化究竟是如何等等。15岁的米娅是一个叛逆的女生,她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也很复杂,因为无法跟周围人搞好关系,米娅基本上没有朋友。在学校无法有人能理解她,在家里,米娅依旧是一个不被接纳的人。彷徨的她只能将自己的期待寄托到找寻上面,找到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人就成了当务之急。
米娅需要人理解,而这个人不论是谁只要能理解米娅就会被她当作是好友,母亲的男友康纳这个时候出现了。帅气的康纳很快就给米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康纳的包容与母亲的排斥刚好形成了鲜明对比。米娅第一次有了一种感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很致命,但对于米娅来说是无可抗拒的。
然而康纳对于米娅更多的是一种好奇以及介乎于不伦关系之间的暧昧,这种复杂的情感已经超出了米娅的想象力,然而对于米娅而言,他不会介意这种情感是否复杂,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某种感觉上的丰富即可,康纳适时的扮演了这个角色,然而好景不长,这段关系最终破灭了。
再次寻找依靠失败的米娅彻底的沦落为了一个局外人,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米娅是局外人,对于周围的环境来说,米亚依旧是局外人,他找到了新的可以接纳自己的伙伴但却找不回真正的自己了,即使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舞动着身姿,但就如同鱼缸里美丽的金鱼一样,米娅终究还是无法完成蜕变,她依旧是被生活的鱼缸所困。
《鱼缸》是一个跟自己的片名非常契合的作品,鱼缸的本意大家都知道,鱼缸里的金鱼是一个具有观赏价值的动物,他被困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虽然在里面活得非常自在,但对于外部世界来说却没有多大的意义,鱼缸里的金鱼离不开鱼缸,鱼缸外面的世界也与鱼缸里面的金鱼没有关联。这个世界是割裂的,同时也是互相不流动的,这种割裂造成了少女米娅的青春期叛逆,同时也造成了她与外界世界的不沟通。
然而这跟叛逆属于有关联,但同时也没有关联。叛逆是一种青春期的正常状况,这种状况是需要加以引导的,而本片所体现出来的叛逆属于差异化的叛逆,一般情况下,创作者喜欢对于差异化的事物进行整体性分析,而分析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对于差异化的充分理解以及包容。而这些充分理解和包容是建立在牺牲群体性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就比如说本片中的米娅,我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米娅,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对于米娅生存的状况的一种不理解不包容不安慰。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周围人共同促成的,同时也是需要周围人共同让步的。那么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当所有人为米娅这样的小众让步的时候,牺牲掉的大部分人的利益谁来负责。当然,这种让步是伟大的是崇高的。创作者的理念是对于米娅这样的小姑娘依旧是保持着包容的态度,但当整个环境包容米娅的时候,是不是对于大众利益的一种伤害。
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悖论,当我们围绕着米娅打造一个大环境的时候,势必是要对于周围的其他人用另一种眼光或者标准去审视,然而当我们对于大众保持一种包容的时候,则是会对于米娅进行某种伤害。这本来就是难以两全的局面。我们可以理解米娅,但仅限于对于米娅的这种性格形成的过程或者生活的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来很多避免更多的人成为米娅的方式,仅此而已。我们可以理解米娅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代表这种合理性就一定要大肆宣扬,强迫所有人都接受,这无异于一种道德绑架。
当我们在小众利益的基础上绑架大众利益的时候,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但这会被很多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认为是平抑权力,彰显个性等等。真的是这样吗?任何一种形式的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有说喜欢的自由,也有不喜欢的自由。人们不喜欢米娅可以说出来,就如同米娅无法接纳人群的时候可以避开是一样的。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伤害而忽视整个宏观上的东西,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可以接受米娅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米娅的存在就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这是两码事,然而创作者表达出来的意图却忽视了这一客观性质,所以《鱼缸》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