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天敌 >> 张兰坡的山水影像观创作,从一个动词开始
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
——“宋韵迹忆”全省主题影像创作工程成果展
“行者必有来回”单元
本次展览特邀多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走进富春山居,以富阳、桐庐、建德山水文化基因为思考内核,以行走为方法,“来回”为状态,结合宋代理学的“全景山水,天理世界”思路,追寻浙江山水思想,秉持“依于仁,游于艺”之精神,游走于富春山水之间,置身于真实山水在场,体会行者身份。
他们不断和古者相遇,在现实与历史中来回,感悟非现实性绘画山水所带来的气韵,完成即时性的摄影“灵韵”视界再造。
展览现场
张兰坡《大鱼》xcm,
《大鱼》
作品阐述
当日,我跟船溯富春江而上,爬上隐士所居古钓台,可见对岸坡间有翠竹断裂倒伏,枯荣参差,自烂于泥。岸下水声单调,四下寥寥。
水里有大鱼吗,从渔猎时代起,人钓鱼至今。或为生计,或为消遣。或凭此独善其身或蹈光养晦。真钓假钓,有心无意。于是我沿江拍摄了一百多根渔杆和断竹林,重新聚拢,逐层高举,渔线交杂,一粒鱼漂晃动,百粒都颤,彼此纠结挑动。互相干扰缠绕,静待杀戮。
钓鱼已是所剩无几的合法狩猎方式,当水够深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
张兰坡《大鱼》局部
创作手记
年初接到浙江省摄协“宋韵迹忆驻地创作的邀约。特别感谢几位主办方的老师在创作者群里持续分享了非常详尽关于浙江文史和富春江的相关资料。
沿江历代人事纷繁,文人寄兴或遣怀,避险或归隐,一切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周遭环境的问题。随着他们临江日久,终得消解。
张兰坡《大鱼》局部
我的创作习惯于从一个动词开始。所以出发之前已确定了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消解。
因为是带着关键词去寻找,开始拍摄的第一天第二张就形成了《大鱼》这件作品的雏形。当时下车进山,雨时断时续,路边有一片竹林,挺拔耸立的枝干中有一片倒伏的枯竹,像被一只巨足踩踏而过,狼藉的落叶腐泥之中又有新笋刺刀般笔直穿出,参差左右。我剥了一根大笋,炮弹似的笋心柔软腥湿,剥到最后,只剩一耳勺雨水,空无一物。我仔细地拍下了这片竹林,心中觉得对了,但并不知道要如何去处理它。
张兰坡《大鱼》局部
第三天,渡江,登上崖顶的隐士钓台,又是一片倒伏的竹林,山风正紧,一身热汗,都被吹贴在身上,山路阴凉,江面阳光正猛,四下寂寂,水波慵懒,钓亭里空无一人。我心中忽然明亮,一根根透明如丝的鱼线从白光中泻出,瀑布般直垂江心,一切枕涛而眠的秘密仿佛都在等待被逐一钓起。
江面如锦缎铺陈,水下无数的带刺鱼勾随波轻舞,静候吞咽。
在《大鱼》中,既没有大鱼。也不见一枚鱼勾,每一根绷紧的鱼线都牵引着一张看不见的嘴。
原来,所有的消解都像渔线般透明坚韧,长如心弦。
张兰坡《大鱼》局部
张兰坡《大鱼》局部
张兰坡《大鱼》局部
张兰坡《大鱼》局部
《潮留》
张兰坡《潮留》x90cm,
岸边有那么一棵树,树下的泥沙塌了,根系悬空,于是被人锯断。塌的原因众说纷纭。没关系,我在屏幕里把树枝扭成华盖,像螃蟹腿一样重新插入淤泥吮吸。
街头小店招牌上有许多大词,这些立体字一般都是空心的。在洪水中很容易飘起来。如果卡在这树上,便成一树文字的果实。
张兰坡《潮留》局部
张兰坡《潮留》x90cm,
张兰坡《潮留》局部
张兰坡《潮留》x90cm,
《巨人传》四
张兰坡《巨人传》四,xcm,
一木框
北欧的冬天黑得早,博物馆闭馆前,总有那么几分钟,会空荡得象一个巨大的昏暗山洞,艺术史上的那些名作沉入黑暗消失掉,只剩金色的雕花画框,在昏暗中全都张着大口,山呼海啸,纹丝不动,振聋发聩,寂静无声。
张兰坡《巨人传》四局部
二铁链
黄昏让各种殿堂都变得类似洞穴。吊着从天而降的各种飞椅,等着投币、旋转得更高,更快,更强。
张兰坡《巨人传》四局部
三钢钎
文字的流星雨砸在这山洞里,曾经万箭穿心,后来水滴石穿,留下多如毛孔般的凹窝。现在文字正从每个毛孔里抽枝生长,吐丝结茧,蒸发出语义的汗气。
AboutPhotographer
张兰坡祖籍湖南,年生于兰州,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现任高校美术教师,工作生活于广东肇庆。
原标题:《张兰坡山水影像观:《大鱼》《潮留》《巨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