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

发布时间:2024/9/15 12:45:2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6.html

韩信当年也是这么想的,结果鱼没抓到,自己却饿晕了。

众所周知,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因此面对各种天灾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能被动应付,所以,在遭受自然灾害并导致粮食减产或者绝收后,大量的人都会面临被饿死的局面。

不过,有人就会提出疑问,认为古代人没脑子,放着河里的鱼虾不吃,偏偏要去啃树皮,甚至宁可饿死,也不知道下水抓鱼。

那么,古人真的是没脑子吗?肯定不是,但他们为何不下水抓鱼吃呢?

有个现成的例子,就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韩信,当年他落魄时,就曾经尝试过抓鱼充饥,结果呢?若不是那个洗衣服的老大娘送他了几块饼,估计韩信早就饿死了。

所以说,不是古人不知道下水抓鱼,而是抓鱼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鱼不容易抓,并且即便是侥幸抓到,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想靠着抓鱼吃来度过饥荒,差不多是痴人说梦。

要想抓鱼吃,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到哪里有鱼。

我们都知道,鱼虾之类的动物生存是离不开水的,也就是说,要想抓鱼,那就必须到有水的地方,比如江河湖泊等。

但问题是,江河湖泊是遍布全国吗?当然不是。

南方沿海水域很多,但是北方呢?大部分地区是没有大面积水域的,顶多也就是有几个小河沟而已。

这些小河沟中能有多少鱼?十条八条?就算是有个百八十条,但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毕竟都到饿死人的地步了,肯定是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因此吃不上饭的人不计其数,就这点鱼,如何满足那么多人吃?

况且,鱼类的生长期很慢,不存在今天吃完了明天就长出来的道理,所以,这一顿拿鱼果腹后,下一顿怎么办?总不能坐在河边等着鱼儿长大吧。

有人可能会说,这条河沟的鱼吃完了,可以再去寻找另一条河沟嘛,毕竟人是可以活动的。

这种想法只能说是可笑至极,你知道下一条河沟在哪里吗?古代可没有导航定位之类的工具,要想找下一条河沟,是不是需要出去搜索?

既然是出去搜索,那么就需要运动,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寻找的过程可能是三五天,也可能是十天半月,甚至更久。

那么,这么长的时间,这个饥饿的人会不会坚持下来呢?

好,就算他身体素质硬,能扛得住饥饿,但是你能确定所找到的下一条河沟里就有鱼吗?相信这谁也不敢保证。

就算有,那么其他饥肠辘辘的人,难道就不会先到一步把鱼吃光吗?

有人可能还会说,既然河沟里鱼少,抢的人又多,那么咱们就出发去大海边上,那里的鱼总多一些吧。

想法确实可以,但是实施起来很困难。

为什么?首先,你需要保证在没有饿死前走到大海边上,如果居住的地方距离大海稍微近点还还说,但如果是北方的人,想靠着走路,并在没有饿死前走到大海边上,恐怕有些痴人说梦。

古代可没有汽车、高铁、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上千里的距离单凭两条腿,那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旅途,在这期间,人总得吃吃喝喝吧,可是吃喝从哪里来?

没等你找到大海,就已经饿死在路边上了。

其次,遇到灾荒之年,人类无法生存,鱼虾之类的动物同样也无法生存。

一般来说,出现饿死人的大多是碰上了饥荒,而引起大面积饥荒的,通常又是因为旱灾,一旦出现旱灾,地里的农作物都会被晒死,而河里的鱼也不例外。

甚至旱灾严重的时候,河道里的水被断流或者蒸发,没有水,鱼虾之类自然也无法生存。

这个时候,你说去河里抓鱼吃?哪里有鱼可以让你抓?

就算没有碰上旱灾而是碰上了水灾,那么是不是可以抓鱼吃呢?也不行,洪灾来临时的威力,完全是人力无法阻挡的,大河小河都灌满了水,并且水的冲击力极大,一个不小心,人就会被冲走并无影无踪。

在这种情况下,是命重要还是肚子重要,饿几天倒不至于马上死人,但要是敢下水,可能分分钟就会被溺毙。

假设你在没有饿死前,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流平缓,且鱼类丰富的水域,那么就需要考虑第二个问题,怎么把水里的鱼抓上来?

古代没有电网之类的工具,想抓鱼要么徒手,要么去钓。

先说徒手,想徒手抓鱼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熟悉水性,二是得在水域浅的地方,没有这两点,徒手抓鱼根本不现实。

如果不熟悉水性,贸然下水抓鱼,那么极有可能会被淹死,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即便是在水浅的区域,抓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且不说这里有没有鱼,就算是有,但鱼儿不是植物,站在那里等着你去抓,鱼儿会游会跑,所以,这就加大了抓鱼的难度。

像那些水比较深的地方,除非是专业的渔民,否则普通人根本不敢下水。

再说钓鱼,钓鱼是最稳妥的方式了,既不用下水,还可以用鱼饵引诱小鱼上钩,并且还可以站着不动。

但问题是,钓鱼是那么好钓的吗?

别人不说,就说韩信,韩信当年就是因为吃不上饭,饿得两眼昏花,跑到河边钓鱼的,但是,他钓上来了吗?

没有,不仅没钓到鱼,还把自己给饿晕了。

正如前文所说,若不是那个洗衣服的老大娘看到韩信可怜,把自己烙的饼分给了韩信几块,估计韩信就会饿死在河边,那就没有后来的“兵仙”了。

要知道,韩信当年的境况,既没有遭遇灾害,又找到了水流平缓的江河(有人洗衣服就说明河流不湍急),并且他还有钓鱼的工具,就这样他都没能钓上来,何况是其他人呢?

并且,就算是运气好,能钓上来鱼,但是在古代没有人工养殖的情况下,江河里鱼虾的产量,是不足以养活一群人的。

要知道,古代一旦闹起饥荒,那挨饿的人是成千上万,没饭吃的人遍地皆是,但凡是哪里有吃的,他们都会蜂拥而至。

你说要是一两个人,靠着钓鱼充饥个一顿两顿这还可以,但是要想靠着钓鱼来让几万甚至几十万饥肠辘辘的灾民吃饱,并且还要满足吃上很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且还有一点,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竞争,灾荒之年更是如此,比如这个地方能抓到鱼吃,那么势必会引来无数人争抢,你想安安静静的钓鱼吃?那先看自己的拳头硬不硬再说。

西汉末年时,自然灾害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当时在湖北新市(今湖北京山),遍地都是饥民,其中有一群人发现在山里生长着大量的凫茈(一种野菜)可以充饥,于是纷纷前去挖掘。

但是,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饥民中传播开来,因此,越来越多的饥民蜂拥而至,为了抢夺挖掘凫茈的地盘,众人大打出手,期间死伤无数。

后来,还是名叫王匡、王凤的二人,出面为众人主持公道,划分了挖掘区域,才平息了这场争端,而他们二人也因为处事公平,被大家推举为首领,在此之后,他们二人带着饥民发起了多次起义。

西汉末年著名的绿林军,就是创建于这二人之手。

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吃个野菜都需要拳头硬,更别说吃鱼了,还是那句话,在成千上万饿的两眼发绿的饥民面前,什么都没有食物重要。

所以,你还认为抓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古代闹饥荒的情况下,但凡是什么东西能吃的,那早就会被吃的干干净净。

为什么要啃树皮?因为除了树皮之外,其他东西都被吃光了。

还有,很多人都知道观音土,也了解过吃观音土的人会被胀死,但为什么闹饥荒的时候还要吃?难道当时的人不知道吃了会死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是有什么办法?吃的话,也许过几天才会死,但是不吃的话,那种百爪挠心的饥饿感,让人根本就忍受不了。

但凡是河里有鱼虾,人们肯定知道吃,但要是鱼虾都被吃光了呢?树皮、草根等一切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呢?所谓“易子相食”,就是这么来的。

晋惠帝时,有年闹饥荒,饿死的人无数,大臣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后,晋惠帝很好奇的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的这个问题,性质差不多与这个问题一样。

总而言之

古代在遇到饥荒出现饿死的情况时,不是古人不知道下水抓鱼吃,而是抓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找到哪里有鱼,并且还要想办法如何把鱼弄上来等等,最关键的,是靠着抓鱼根本满足不了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4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