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种类 >> 专访中国2098对美国这种军事强国,
这几天,又有一位画手凭借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爱国主义美术作品,赢得诸多网友盛赞。
系列作品题为《中国》,构建了一个“本世纪60年代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上涨”背景下的世界,塑造了一位在低轨道空间站“黄河站”工作的“老七”为主角展开叙事。
在这个构想宏大的未来世界里,中国联同东北亚国家共建了合围东海和日本海的大堤,之后又从堤中抽水灌进黄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生态;同时又在东海和日本海填海造地,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
观察者网找到了这位年轻画手,他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范文南(微博
铁憨憨nangesfg)。他毕业后在字节跳动工作。范文南表示,作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的启发。面对历史上的无数危机,“愚公移山”这种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前进,那么在未来,拥有先进技术和组织能力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不论未来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何种形式,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面对巨大危机时最后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中国》系列首图,低轨道俯看东海大堤,可以发现渤海、濑户内海已经消失,日本列岛连成一体
这样一套农耕文明传统文化辅以现代重工业的“基建狂魔”大餐,令网友们过足了瘾。截至目前,在某社交平台话题#中国#的阅读量已逼近一亿,
观察者网的相关推文也获得1.6万次转发。还有网友将该系列中涉及美国的图片单独拉出来发到了外国的社交媒体上。截至发稿,图片在推特已有的转发和1万的点赞数。
如果说此前的“战狼画手”
乌合麒麟是以紧贴时政的叙事,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人的“牛鬼蛇神”,那么范文南这次便是以浪漫主义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的“星辰大海”。观察者网对范文南进行了专访,不过在此之前,请大家先细细品味下这套《中国》(全部图片均已获授权,文末附有作者本人标注的彩蛋):
图中两个重型机械是在原渤海区域工作的“填海机”,也被叫做“陆地打印机”
飘扬着红旗的东海大堤建设工地,“风雨同舟共筑家园”等典型中国式施工标语清晰可见
厦门,东海大堤的南方起点,大堤下方为两艘电磁炮战列舰
位于延川的东水西引一号水渠,海平面上涨后,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的积水被抽到了这里
黄土高原遗址,这里有东水西引工程最早的几个水渠,如今已被改造成居民区和工业遗迹
年的美国纽约,导游说:“想感受未来和现代化就去亚洲和欧洲,但要体验历史变迁,感受帝国时代的余晖,还得去北美”
主人公“老七”居住的小区居民楼外(注:墙上文字为网友仿写的毛主席风格句子,并非毛主席本人语录)
以下为采访内容:
观察者网:你好,《中国》系列图片展示了一套令人惊奇的宏大世界观,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一体系的?
范文南:《中国》更像是给自己想做的视觉风格套上一个合适的故事,大概就是微博上说的“人民朋克”或是“大基建朋克”。
大三刷B站的时候,看到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视频,觉得比很多外国科幻还要科幻,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视觉叙事,(流浪地球当时未上映)于是想尝试一下。
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视频截图
就是那种场景里要有许多中国元素,真正当代中国的元素,比如沾灰的绿布和脚手架,工地的水泥搅拌机,“拆”字涂鸦,天桥上挂的塑料布标语牌等等,(略显刻板的中国元素即方孔钱、斗拱、庙、尺度夸张的飞檐,浮夸的金龙等,对我来说反而很陌生)它们有权利和科幻结合起来,而不是一提到科幻就是透明显示屏,飞车,英文广告牌,英文配音,机器人造反之类的。
到了今年1月初,央美毕业设计开题,第一次汇报完大纲之后被老师组通过了,于是就开始推进整个工作。
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要素:飞车,英文配音,机器人造反图自电影《我,机器人》
观察者网:你在构思这套有“当代中国元素”的科幻世界时,那些设备和场景的灵感又是从何而来,你有经常去工地吗?
范文南:我们画画的都有外出拍素材的习惯,虽然进不了工地,但现在手机的变焦功能完全可以在很远的距离拍到清晰的脚手架和起重机的细节,平时出门看见了合适的就随手拍。
我很喜欢风和雨水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的痕迹,南方水的痕迹偏多,北方风的痕迹偏多,有时在北京趁着堵车,我就用手机拍立交桥的水泥护栏,特别有质感。这些材质会被直接用到我的画里。
然后现代的巨型集装箱船、矿砂船还有油轮,我认为是特别有工业美学的,我在B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