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习性 >> 上新了故宫中的传统工艺螺甸竹雕髹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在热播,里面不仅开放许多过去故宫未开放的区域,还用小剧场的模式介绍康熙、乾隆、慈禧等人历史故事,当然最重要展示许多中国的民俗文化,比如罗甸镶嵌工艺,木仿竹雕刻,竹簧雕刻,根雕根瘤家具,髹漆工艺,刺绣工艺等等,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这些传统工艺。先放一张可爱的御猫:
螺甸工艺
螺甸”又名“螺填”、“螺钿”。赵翼《陔余丛考》记云:髹漆器用蚌蛤壳镶嵌,像人物花草,谓之螺填。大体可知,螺甸器自宋代就有了,最早是嵌在漆器上的,按图案花纹,用挖刀挖上小槽,把蚌壳破成梅花、秋叶、贯圈、如意等小片,镶入槽中,用鱼膘加大蒜汁粘牢,蚌壳反面发出闪闪的五彩光芒,配上红木上过油漆之后的栗壳光,色泽非常调和。清代的螺甸家具是非常广泛的,《红楼梦》中就有很多螺甸家具的描绘,现在的很多明清家具馆中保存很多关于螺甸家具,像柜子,书架,多宝格,坐榻,屏风、挂屏等等。
故宫中康熙书架上的镶嵌螺甸花卉图案黑漆嵌螺甸山水人物图盘髹漆工艺
髹漆在我国是有极悠久的历史的。《书·禹贡》:“厥贡漆、丝。”周代就已使用漆器了。有黑色、朱红、绿色、黄色以及其他。制漆器先要有“胎子”,即最里面的部分。首先是用木料做成“木胎”,用江西碎磁器研成极细的粉,调本色生漆,在“木胎”上先打底子,考究的再粘上一层或数层细夏布。“底子”把木质全部覆盖,然后把底子磨光,使表面极平润,然后才“髹漆”。“髹”不是“刷”,一般叫“擦”。因漆的粘度很强,如只刷,干后是细丝,并不能把表面全部覆盖,所以要反复“擦”。而且一遍不行,很多要漆上百遍,干后再磨光,谓之“褪光漆”。福建的“褪光漆”家具,是极为精美的家具。漆面干后,极为坚固,过去老人漆棺材,一年漆一遍,一层底子、一层漆,十数年之后,漆面光滑如镜,用锋利的斫刀斫上去,可以不见痕迹,可以想见漆器的硬度了。
剔犀(黑漆和红漆结合)花纹盒黄漆地镶嵌博古图插屏黑漆菊瓣盘竹刻、竹簧雕刻等工艺
竹子是材料最便宜的,以雕刻精细而使人珍贵的工艺品。竹簧也是中国竹雕传统工艺之一,即翻簧。把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湖南邵阳地区盛产楠竹,清代艺人王树琅首创竹铸雕刻艺术。采用传统白描技法,以刀代笔,在竹簧上刻出各种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图案。作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烟盒花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典雅古朴,是一种一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
竹雕根雕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如《红楼梦》中刘姥姥喝酒的黄杨根子整的十个大套杯,就是黄杨根子雕的杯子。探春说的竹子根儿挖的香炉儿,就是竹子雕刻的香炉。这些都是木雕的工艺品。
竹雕人物图案摆件竹雕荷叶莲花图案竹雕松石笔架,下面是紫檀木底座竹簧雕刻的百鹿图刺绣工艺
旧时绣品以工种分,常见有平绣、堆绣、线绣、丝绣、绒绣、透绣、双绣、戳纱、挑花等等。上新中乾隆倦勤斋的绣品,就是双面绣。双绣都是在较薄的绢上、纱上刺绣,讲究两面刺绣,不但不露针线的痕迹,而且要两面看上一样的花纹,一样的色彩效果,都要有透明感。因而在上绷子双绣时,垂直下面必须放一面镜子,针下去时,从上面看,针上来时,从镜子中看反面效果。这种绣法一般用丝线坯子(即未绞紧的线)来绣,这种丝线坯子有的地方叫“绒线”,绣出花纹后,更为平稳。而针法可以交叉,绣出阴阳深浅,浑然一体,比线绣更好看。明代上海著名的露香园顾绣,就是用这种针法。所以《阅世编》说“绣仿露香园体”。红楼中的什么“撒花洋绉裙”、第四十回所写探春房中“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等,都是用这种绣法。
下图为绿纱地百蝶穿花双面绣蚊帐,床是用湘妃竹做的
下图为喜鹊登梅图案的双面绣花框
故宫中双面绣中国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如果有兴趣可以期待下期,我会写下故宫的金银首饰。
以上图案来至网络,微博,有侵权,可以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