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非遗江湖有记录,遗忘就能发生得慢一些

发布时间:2025/5/16 10:19:5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大国。目前,中国已拥有42项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是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

一位传统手工艺人曾这样说过:“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手艺正随着传统手工艺人的老去而逐渐被人遗忘。因为无法以此为生,非遗传统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阿牛阿呷设计的服装在宁波时尚节“彝川云月”服饰秀中展出。/受访者供图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来说,用何种方式记录下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让遗忘发生得再缓慢一些显得尤为重要。

曾几何时,大众对非遗的全部了解仅仅来源于纪录片中某些细碎片段。距离感让美丽而精致的它们显得遥远而疏离。但近年来,随着“新市井运动”的兴起,生活的多样性也在重新崛起。尤其是借助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和直播让非遗的记录成为日常,也让非遗的触达更加广泛。在新市井这一场景下,通过技术与资源的聚合,那些“老物件”不断被复活、被弘扬。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与快手非遗学院联合发布的《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截至年12月31日,快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达96.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快手涵盖项。

皮影戏。

乘着短视频的翅膀,这些手工艺品得以穿越千山万水,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让传统手工艺匠人们,看到了将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一条短视频,让“泥巴哥”火了

“泥巴哥”朱付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务农之余,他干过保安、做过电焊,还外出打过工。一次意外让他扭伤了脚,医生告诉他,即便是脚伤恢复之后他也干不了重活儿,不能再去工地打工了。

泥巴哥在网络的走红也带动村里更多人开始做泥塑。/受访者供图

家里有父母正需要赡养,还有老婆和孩子需要扶养,这让朱付军犯了难。躺在床上养伤的时候,喜欢刷快手短视频的朱付军注意到一条新闻:快手与自己老家所在的河南省鹤壁市达成了城市战略合作,并会进行流量支持。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以“泥咕咕”为代表闻名于世,“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玩具的俗称,并于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付军从小就跟着奶奶一边玩泥巴,一边学捏“泥咕咕”。

于是,朱付军给自己起名叫“泥巴哥”,试着在快手上发布了一条泥塑拖拉机的短视频,没想到短视频发布后的第二天,播放量就高达多万次。这让原本忐忑不安的他一下子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这才知道,原来喜欢泥塑的人这么多,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继续做泥塑。”朱付军说。

泥巴做的小汽车。

“泥巴哥”的短视频作品中,除了拍摄泥塑制作过程和成品的视频,还有一些还原电视剧经典剧情和农村小故事,让泥塑动起来的“定格动画”视频。从设计剧情到拍摄,都需要朱付军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

有一次,朱付军想要拍摄一个让泥塑车动起来的短视频,但总觉得用手推着车走效果不太好。有粉丝向他建议,不如用透明的鱼线拉,这样既不影响美观,也能达到让车动起来的效果。他最终采纳了粉丝的建议。

还有一次,朱付军想拍一条泥塑下水的视频。为了防止泥塑遇水则化,他在泥塑表层涂了一层防水胶,结果还是失败了。后来,他去请教村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泥塑经过高温烧制可以遇水不化。经过反复实验摸索,他终于成功完成了拍摄。

泥巴城。

在快手平台上,“老铁”都亲切地称“泥巴哥”为“腾哥”。总有新粉丝来问他,是不是因为他姓腾。其实是因为,朱付军在拍拖拉机片子的时候会自己配音,发出“腾腾腾”的声音,所以收获了“腾哥”这个昵称。

朱付军的很多80后粉丝都是玩泥巴长大的,他们会给“泥巴哥”留言,说看到他的泥塑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这让朱付军非常感动。

在接触快手之前,泥塑传统的销售渠道仅集中在春节办庙会那几天。“泥巴哥”火了之后,朱付军不仅解决了自家温饱问题,还帮着村里的老人直播销售滞销泥塑作品。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年轻手艺人也开始重拾泥塑,并且拍短视频直播带货。

郎佳子彧:是北大学霸,也是95后非遗传承人

如果说“泥巴哥”做泥塑是因为一次偶然,那么95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决定全职投入到面人创作中则是他的深思熟虑之举。

郎佳子彧。/受访者供图

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从三岁左右就在家庭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面人制作。面人制作的难点在于面部和手部的制作。由于材质特殊,捏面人的面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而且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制作。

“做手和做面部很难,需要反复练习上千遍才能稳定。”郎佳子彧回忆,他小时候捏面人,总会卡在做手上面,甚至做了五六十双手,堆成了一座小山都没做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有一次还直接急哭了。

本科毕业后,郎佳子彧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一方面,面人制作是能给他带来成就感的一项事业;但另一方面,全职做面人可能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但他认为,传统文化复兴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坚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郎佳子彧的面人作品《变脸》。/受访者供图

拍短视频传播面人文化对年轻的郎佳子彧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他也经历了一段痛苦摸索的过程。在那段时间,他疯狂地看别人的短视频作品,自己分析这个视频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这么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