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什么是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2/12/23 17:21:32   
北京专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科学这个词汇是个舶来品,出现于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号,其中的赛先生指的就是科学。大家对于这个词都不陌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道理来说科学精神应该深入人心才对,但事实上科学精神的普及还任重道远。

目前大多数人理解的科学精神仅仅停留在不搞封建迷信层面,但科学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科学精神指的是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求真的,是讲道理、摆事实的,这不仅可以应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认为是真的,有的人认为是假的,那么如何判定谁是真谁是假呢?一方面双方都需要拿出证据,另一方面由于证据本身不会说话,有人为加工的可能,所以必须保证双方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辩论。需要指出的是辩论不是吵架,辩论是就事论事,吵架是人身攻击,不要害怕辩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然以上说的是理想状态,现实状态是拥有话语权和解释权的一方一般都有一定的权威。首先,双方公布的证据存在不对等的情况,认为是真的一方拿出了视频、图片,认为是假的一方只需要一口咬定对方是假的就行了。其次,当认为是真的一方想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被堵上了嘴,这场看似公平的游戏其实是不公平的,好处是认为是假的一方不用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上面,坏处是从概率学上看真与假各有50%的概率,是真是假只能碰运气了,同时也不排除真真假假的可能性。

科学精神是包容的,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家都听过,既然假设是大胆的,那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既然求证是小心的,那这个过程就是相对漫长的。不能因为嗓门大就把声音微弱的人压下去,这样后者的假设自然也没法求证了。

现在两边的声音吵得不可开交,都认为自己是清醒的,就好比盲人摸象,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都认为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的大象,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如果把二者有水分的地方挤掉,结合起来看差不多就是事情的全貌了,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这需要获取信息的渠道足够丰富,单一的渠道并不能还原事情的全貌。

两边总有一些人是激进的,互相给对面扣帽子,这种内耗行为是一种浪费,其实两边中的大多数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人,是可以团结起来的。人都是复杂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同意你观点的人不一样就是好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坏人,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少扣些帽子,多动些脑子。

科学精神是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跟信仰是有冲突的,信仰是极度地相信某种宗教或主张,很容易把他们当成是唯一正确的存在。以基督教为例,信仰基督教的人是不会怀疑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也不会质疑上帝说的话是否正确,在基督徒眼中,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是永远不可能犯错的,如果犯错肯定是人的问题。

这跟科学精神是相违背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物理学为例,牛顿跟爱因斯坦虽然是物理学界的泰斗,但是我还从未见过有物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当成信仰的。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证伪了贝尔不等式,说明就算是爱因斯坦也会犯错误,这也是科学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只有不迷信权威,才能有一定纠错的空间,同时才有发展进步的可能性。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来是因为权威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二是因为要证明权威的错误需要思考,需要动脑子,某些人要么不想动脑子,要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无条件相信就变成了成本最低的选择,这一点跟宗教其实并无本质区别。

那么在这片土地上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科学精神的普及呢?一方面跟经济的发展有关,能吃饱饭也就这几十年的事情,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跟两千多年来的官本位思想有关,官本位是需要权威的,一旦没有权威很多东西都将不复存在,好处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中国的大一统,使中国社会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坏处是当跟科学精神发生冲突的时候,科学精神是需要做出让步的。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科学精神普及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不完美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科学精神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其中的阻碍因素,才能够加快科学精神的普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