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知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着人生短促无常,虽说有些许悲观意味,却也能启迪我们珍惜眼前,不负韶华。“蜉蝣”此处的出现,是很多人与之的初次相识,从字体结构来看,显然这应是一种昆虫,不过相比于苍蝇、蚊子之流,“蜉蝣”二字更觉动听罢了。
故事的走向后来因翻阅诗词而改变,无论是早些时候的《诗经》,还是大放异彩的唐朝,乃至后来的明清,本不起眼的蜉蝣常被提及,或是讽刺时政的题材,亦或成为感慨命运的注脚。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竟引得无数骚客折腰?
从起源来看,石炭纪(公元前3.55亿年—公元前2.9亿年)就已经有它们的身影,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有翅昆虫,比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恐龙早了1亿甚至2亿年的时间现身地球。蜉蝣整体身材纤细,看起来有点弱不禁风,为更好控制方向,前翅进化为较发达,后翅逐渐退化,腹部末端生有一对长的丝状尾须。
照这样来说,它们的长相算不上出众,其实不然,真正美丽之处在于成虫体壁薄且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黄色,翅膀呈透明状。当有阳光射来,光束穿过身体会让翅膀上的纵横脉络变得清晰可见,本身纤弱的身体再配上密集翅纹,产生一种令人怜惜的灵动美感。
墨客笔下对蜉蝣的偏爱,除了源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成虫蜉蝣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略显悲情的“朝生暮死”。相比于鸣蝉还有一夏时光,成年蜉蝣只能存活短则几个小时,多至几天,仅此而已。这段时间它们不饮不食,所唯一专注的就是寻找配偶、交配、产卵,等到产下后代之时,它们的一生也就宣告画上句号。或许外人很难体会蜉蝣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是欢愉还是疲惫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因爱而生,为爱而死。
像蜻蜓一样,蜉蝣会将卵产在水中,通常产房选在温度适宜、不断流动的淡水,还有少数几种能够适应咸水环境,除了在高纬度极寒地区和部分远离大陆的海岛不见踪迹之外,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温暖条件下,幼虫大约两周左右即孵化完成,它们会在父母选择的产卵水域生活1-3年,期间历经20余次蜕皮,个别会超过40次,而后爬出水面羽化为“亚成虫”,不同于成虫的是,此时翅膀尚未透明,呈现出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体色也远没有成虫那般鲜亮,整个行动呆沉迟缓,缺少灵动性。
这种“木讷”并不会持续太久,有些急性子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即变为成虫,最迟也不过区区一天时间。后来人们惊奇发现,成虫的寿命长短与这段变身时长有着密切联系——变身时间越长的,最终成虫后的生命时长亦越长,那些只有几小时生命的“短命徒”,正是急于变身的个体。
至于为什么蜉蝣成虫后不吃不喝,从人为情感上来说,它们已深知时日无多,自爬出水面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始,就算是迈出了燃烧生命最后时光的步伐,除了要抓紧时间完成“谈恋爱”和“传宗接代”的重任,还要随时提防垂涎欲滴的天敌,不论是空中飞鸟,还是水下的蛙、鱼,正如《荀子》所载“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其实这种解释是赋予其的合理想象,或许令成虫只拥有短暂生命的另有他因——几亿年的进化让蜉蝣口器逐渐退化,全然失去了“嘴”作为咀嚼食物的器官用途,而众所周知的是,飞行是一项极大消耗热量的运动模式,一方面是持续高能输出,一方面是近乎为零的能量输入,在严重失衡前提下,不妨做一个大胆猜测,蜉蝣的最终死亡在于耗尽了“油箱中的最后一滴油”。
为了尽快找到心仪对象完成交配,蜉蝣选择了最为高效、快捷的集体“相亲与婚礼”,为保证时间上的趋同性,幼虫会像商量好了一样力争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由卵到亚成虫再到成虫的蜕变,以此最大程度保障“适龄青年”基数,提高配对几率。
其实不单古时人们会对“蜉蝣和生命”有所感慨,到了现在也不例外。还记得年4月24日,自设立以来的第4个“中国航天日”,当天文艺晚会上歌手华晨宇演唱了一首以《蜉蝣》为原名的歌曲,歌词里“浩瀚宇宙中,微渺的像一只蜉蝣”,似乎在无助地宣示着人类的渺小与脆弱,但后面话锋一转,“绝不低头,才会像疯了一样,拼命挣脱”、“这不属于我,谁会愿意生活都被胁迫,被卷进漩涡”,一种不甘屈从的质感扑面而来,就像一代代航天人面对外国的冷嘲热讽,默默用双手与智慧从无到有筑造起航天强国的脊梁,在微弱的希望面前,以即便“已知我命”,也绝不“听天由命”的勇气去扛起责任与担当,哪怕再不起眼的渺小,也鼓足干劲、尽情绽放。
只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情同样足够令人深思——影响无数人篮球梦想的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因坠机事件彻底宣告“ManbaOut”;多少原本和谐美满的家庭,因这场突如其来的肺炎而变得支离破碎……
如果不是意外到来,或许很少有人会认真反思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意义。这让人不禁想起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曾经在网上引起一阵热烈讨论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今天会做什么”。我们自认为很难把每天都活到缤纷绚烂,所以心安理得的浮浮沉沉,即使浪费一二也不觉痛痒,甚至沉浸其中。可有没有想过,看似生命终点遥遥无期,实则转瞬即逝,就像唐伯虎说的“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更何况还有计划之外的噩运在暗中窥测。
不懂得珍惜的最后结果,只会是在失去时徒劳无功地捶胸顿足,与其这样,倒不如珍惜当下,做该做的事,见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