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在夜光杯的故乡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23/6/16 15:22:16   
北京扁平疣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04/8812972.html

一千年而血脉畅通、呼吸停匀,这是一种壮阔的生命,也是中华文明的窗口,更是上海女儿的情怀!

敦煌、黄河、军马场……八月,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之行,不仅沸腾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新丝绸之路,也让远在上海的我刹那激活记忆闸门。

那是一九八二年的八月下旬,我怀着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憧憬,来到黄河边的兰州大学中文系。那年我只有十五岁,仿佛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是清澈的、凉凉的。在岸边亲水、和煦的晚风吹来瓜果的清香;浅水滩里的鹅卵石上纹路清晰生动,似乎是远古时代的什么符号要求和我对话;还有一条条几乎透明的柳条鱼群涌群撤,不撒点面包或馒头也没关系,一会儿又照样热情地望着水边的我。直到七年之后我获得硕士学位离开之际,黄河之水仍是清澈的。

在黄河之滨,我通读了庄子、老子和金戈铁马的吟唱。而唐诗、宋词告诉我的是: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汉民族尚武刚烈风范的园囿,是家国情怀的初心,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故乡。随着本科在黄河边一晃而过,我对神秘的敦煌自然更加心驰神往。她心灵上离我很近,但实际空间上离兰州又很远。毕竟两地之间相距一千一百公里,今年七月刚通的高铁也需运行八个小时。

对于不会骑马而只有自行车的我,去瞻仰敦煌石窟几乎等同于《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吧。那时,也没有稳定的各类公共交通班次。好在我很快成为了胡垲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他从北大毕业后就一直在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对敦煌也是十分景仰;又好在,国家层面从开发西北、助力甘肃发展的高度把敦煌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绿皮车也开始有了每周固定的班次。终于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兰大中文系在敦煌举办一个文艺学的全国研讨会;我则以会务组成员身份参与。一九八六年的开学季,我和导师及师门同学一起去莫高窟、鸣沙山等中华文化圣地发思古之幽情。而这敦煌的葡萄,果然是特别地甜!

除了胜过吐鲁番的葡萄,至今难忘的是敦煌壁画,特别是飞天!当然壁画里的建筑、服饰、城池、农耕、纺织、市井、宴乐、舞蹈、狩猎、商贸、军事等场景华丽,栩栩如生!其笔触的恢弘与写实,感觉比我的老家大同风格雄奇的云冈石窟更加精致、丰富、细腻。至今,这些难忘的情景还是我任教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课堂素材。记得回程坐在从敦煌到兰州的火车上,夜间感受着初秋窗外大漠里浓重的荒凉,让我不由自主想起金庸小说里的大漠故事。

列车上的年轻人难眠,我们自然议论起和导师一样、从北大毕业就来甘肃献身大漠的敦煌守护者。这是一个群体,其中还有一个在我们眼里娇弱的上海女人——如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学权威樊锦诗教授(沪剧《敦煌女儿》原型)。这上海女人,是如何坚守在荒漠孤野的?难道她会不明白和“葡萄美酒夜光杯”同时代的境遇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而我在拜谒莫高窟、鸣沙山时就迅速明白了什么是孤独!这让我思考到上海、到复旦、到中年,直至今年沪剧《敦煌女儿》的公演。原来根本就没有葡萄美酒的浪漫,而樊锦诗教授心中的夜光杯就是忠贞的情怀,就是“敦煌不仅是夜光杯的故乡,更是敦煌学的故乡!而世界级最高水准的敦煌学平台就在她的故乡”!

我以为,如今我们眼里焕发青春、甚至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血脉畅通、呼吸停匀,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窗口!这也是上海女儿的情怀!(要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