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国宝当饭盒,象牙造别墅古代萌宠的生活
导语
人类驯养动物,最早都是出于实用主义——牛马能拉车载人作为劳动力,狗能看家,猫能捕鼠,鸡能打鸣。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就凸显出来,于是纯粹的陪伴宠物就出现了,它们也随着主人过上了滋润的好日子。
史记记载:“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不仅活着的时候马的衣食住行非常奢华,死后还有相当于大夫规格的葬礼和棺材。
01
当宠物变成玩伴
商周时期,设有“多犬”、“多马”两职的武官,汉代宫廷始设训管狗官职叫“狗监”。汉代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狗一般身材比较精瘦,狗绳也是粗金属链,此时狗的主要功能看来还是“为人类打工”,享受福利不多;另外,狗还是被食用的对象,位列八珍之一。
据《周礼》中说:“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当时人已经把狗分为猎狗、看家狗、食用狗三类。直到隋文帝开皇元年颁布“犬马口味不得献上”之令,狗肉的地位才急转直下,不再作为常用的肉食。《水浒》中鲁智深也遇到店家煮狗肉不告诉自己,可见当时人认为,即便是破戒的和尚也不会愿意碰狗肉。
汉代墓葬画像拓片
唐朝时期,狗开始第一次出现在画家的画作当中。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就出现了类似哈巴狗的宠物犬。这只小狗戴着红色的项圈,仕女手中还拿着逗狗用的工具——纬穗。逗狗在当时的贵妇中是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
《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作上的狗来自欧洲,称为“拂秣狗”,初唐时国内已有人开始豢养,并将其称作“康国狷子”、“康猧”、“白雪狷儿”或“花子”。养这种狗开销很大,所以仅见于宫廷。
《旧唐书·高昌传》记载:“武德七年,高昌王麹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秣国。中国有拂秣狗,自此始也。”
唐代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讲述了一个“康国乱局”的故事:“上夏日尝与亲王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一次杨贵妃看到唐玄宗和亲王下棋,眼看唐玄宗要输掉,于是杨贵妃派出自己养的康国狷子扑上棋盘,打乱了棋局,为唐玄宗解围。
古代不仅有“逗狗棒”,还有“逗猫棒”,在北宋画家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中,小孩就拿着类似小锦旗的东西来逗猫。和现代的逗猫棒一样,上面都有羽毛。
《冬日婴戏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国宝随便拿来用
乾隆皇帝曾经误把猧当成了一种小猫(史书上记载,观赏犬中的小狗叫“猧”。),一次他见到宫中收藏了一个汝窑水仙盆,于是下令: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安抽屉。还赋诗一首: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
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诗里讲述了康国打乱棋局帮助唐玄宗(三郎)解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现今传世的汝窑瓷器几乎都有开片(即天然裂纹),这一件却没有,绝对是国宝级的瓷器。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配紫檀底座》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说猫食盆是豪华宠物用品的天花板,那金鱼缸第一个不服。
清代紫禁城里有很多观赏金鱼,用的都是景德镇的瓷器,要知道烧制大号瓷器可是个技术活。一般的老百姓都用木盆、瓦盆来养鱼,没有专门的鱼缸。而皇家宠物则有完全不同的待遇。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图金鱼瓷器缸(高2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23.2厘米)
如果你觉得这个鱼缸不够气派,那么来自通辽博物馆的青花大鱼缸就更有发言权。这个鱼缸广口,宽平沿,口微外撇,斜直腹,底心内凹。口沿处饰一周如意纹,腹部绘二条大鱼和数条小鱼,间饰鱼草纹。口沿下双线框内楷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款,即制作于-年之间。
青花大鱼缸现藏于通辽博物馆(高31厘米,口径51.8厘米,底径44.4厘米)
猫狗的食盆和鱼缸虽说别致考究,但远拼不过鸟儿居所的豪华,鸟儿住的笼子有金的、玉的、象牙的、宝石的。可以说内卷风暴早就在几百年前的鸟笼制造届开展的风生水起。和猫、狗、鱼等其他宠物比起来,鸟需要每天带出去遛,所以鸟笼在某些程度就像手表一样,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品位。
“清乾隆年制”款铜胎鎏金掐丝珐琅缠枝花蕊纹鸟笼图片出处:《收藏家之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