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繁衍 >> 上游夜雨丨在河鱼森林康养刘德奉上游新
河鱼乡高山上的露营基地摄影张昌军
在河鱼森林康养
刘德奉
我喜欢城口,我喜欢河鱼。城口是重庆渝东北最远的一个县,是大巴山腹地的一处现代文明高地,这里可以养身,更可以养心。河鱼是城口的一个乡,处在城口靠东,去往巫溪的交通要道上,全乡有余人,场镇人口不过千余,依山绕水而建的街道,全部连接起来也不过千余米,散步一周半小时足够。这样的场镇规模如城里的一个中等小区,然而却拥有大巴山这样的自然公园。真可谓是:天上人间难觅处,巴山腹地有河鱼。
河鱼藏在大巴山深处,真个是开门就见山,回头亦见山,伸手即可触到山。如果要出门,走出个十里八里还是山。如果你要想走出大山的话,至少要行车三五小时,而且你必须向着山外的方向去。在这里外人是很难判断方位的,我多次去过这里,从来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方向在哪里。如果稍微给予点方位感的话,只能等日出日落。但转过一山又是一山,丢了一山又来一山,一山消失又显一山,山中总是在变幻,这种情况下即使靠了太阳也难以认出方位来的。但是,在这样的山里开车,虽然有一些游戏式的乐趣,这实景的自然的生态的游戏,缓慢你的身心,放松昔日奔波,却是少遇的享受啊!
这里的太阳总是斜着出来,斜着照到你我身上。因为他要努力爬上山顶。这里的山又陡、山又高、山又多、山又密。太阳本来就走得慢,当他翻过这山的时候,那山又示以兄弟般情谊,挡住了斜照过来的太阳。如果太阳爬上了当顶,好不容易可以普照大地,你我已经闲步枞林,点点阳光通过树叶筛落下来,即使大热的天,温度也高不到那去的,舒适得很!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很多城里人都涌到这里来避暑了。我是最近才去了河鱼,到达的第一个晚上就开着门窗睡觉,结果清风入怀,差点让我感冒。第二个晚上户外与友喝酒,望着山影,吹着山风,酒话也少了,只是呆呆的看、呆呆的享受,晚上十二点了还不想回屋子,结果第二天清早起来,嗓子就有些发痛,只好多喝些热水,多运动出汗,才止住了可能发生的感冒。这可是急于享受凉爽世界的教训呢。
当然,这样的地理环境,植被清油,空气清新。这里的山,不是穷山,而是绿山,是茫茫绿山。是长满各种杂树的枞林,这里有多种植物,不似有的山系、山体植被单一。更不是曾经的世俗观点,杂木不成林,杂木不是材。恰恰从康养的角度讲,他分离出的负离子有宜于人体健康,特别是更适合中老年人康养。科学研究表明,负离子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60万亿个组织细胞和亿个脑细胞,参加细胞生物充电活动,从而达到抗衰老、抗氧化、抗菌等抗病功能。我到达的第一个晚上已经是深夜两点多了,但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出门散步,就是想多吸收一点这里的负离子。晚上或午间在这里休息也是很爽的,倒头便能深睡,醒来身心轻松。似有一小时熟睡等于城里十小时的获得感。我对朋友说,在这里康养一个月,可以延长你生命十年啊。话虽有些夸张,但确实让你身心愉快许多。
大巴山的北边是秦岒。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南北分界线。北方干燥的冷空气,南方潮湿的热空气,到了这里往往被综合,形成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冬天不似北方大雪覆盖数月不散,夏天不似南方闷热难耐挥之不去。植物生长十分丰富,一年四季青山常在,溪水长流。所以,这里有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原文化。大巴山是秦岭的姊妹山,如果不是人为的命名为两大山系的话,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所以,大巴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者,巫山猿人、巫文化的存在就是重要例证。那么,这两个庞大山系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他的地理位置,再混浊的空气到了这里也已经被层层过滤,送到你我身边的都是清新而凉爽的风了。一天早上,我碰到了当地的农人,说话间我感谢他把如此清新的空气送给了我们,同时还说,你们好幸福啊,天天享受这样好的空气。农人说,你喜欢这空气就常来啊。我走出数十步,回头再看这农人,一种幸福的步态迈得坚定而轻快。心想:这时代真好,河鱼真好。
中国人因地取名,与日本人因地取姓是一样的思维习惯。河鱼,就是因为当地的河中野生鱼多而得名。这也可见生态之好是有源流的。场镇边上就有两条河,一为鱼肚河,一为平溪河。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河中的小虾米、河底的小石子、河岸的小水草,都清清楚楚的映出水面。天空的湛蓝、游走的浮云,倒映在水中,有如年轻人用电脑技术所p,版面上不留一点污迹。我们路过场镇的楹联一条街,本来注意力集中在欣赏门柱上所刻的联句和逎劲的书法。旁边的鱼肚河,河水清浅,水流缓缓,三个戏水的孩子却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两个男孩合力推着一个仰躺在救生圈上的女孩子,女孩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男孩子却手舞足蹈地展示着自己在水中的能耐,无拘无束,幸福快乐,已至极致。水清得透明,他们的身体已经分不清在水上或水下,小小的脚脚丫划在水中的动着都清晰可见。河鱼有很多小溪,场镇被溪流所绕。这些溪水从山的肌体挤出,人们无法找到他的泉源,大山如人体汗腺般分泌出来的水汁,汇集在低洼处,就成了大巴山纵横交错的溪流,这样的溪水到底有多少条?总体有多少公里?我想除了专业的机构,不会有人知道。溪边的人家不会去关心这样的问题,他们潜意识里只有享受。外地来的游客如我一般,更多的也只是欣赏,欣赏这水的清澈,听那潺潺的声音,伸手触触水的洁净,或者闲座水边的石头上,远看那天上的流云,那山上摇动的绿树,穿过石头、峡谷远去的溪水。我被这水所吸引,蹲在一块小石上,双手掬了一捧,喝到嘴里,甜甜的、清清的,还有些山野味。秦岭是中央水塔,大巴山何尝不是呢,这里的水有的注入汉水,到了丹江口,北上京津冀豫。如此说来,河鱼人与京津人同饮一山水啦!
在平溪的下游,山谷清幽,流水潺湲。当地人为了给游客提供一点人文景观,着意的取了个名,叫情人谷。这名虽然有些大众,但这里可以体验到巴文化的深厚。一进情人谷,远远就能看见栏杆上緾绕的红布,当地人称之为搭红。即人们在遇到重大事情,或者远行、或者疾病、或者灾祸,都要寻一棵大树、或者悬崖、或者洞穴,挂上长长的红布,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许上自己的心愿。如果这原实现了,还得回到原处来还愿的。这仪式和程序才算完成。特别是那搭红,很是壮观,有的放射状布置,有的数条线延长,有的随性而挂。因地制宜,而又有一定规律。那红布长的数十米,短的数米,一次搭红都要用上七八十米。搭红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前面的人挂了,后面的人不能重着挂。旧有的、或者已经坏掉的红布不可以取掉,后面的人只能跟着在旁边挂。同一处场所,如果大家认可,都可以同去挂。所以,千年古树、奇特岩石、幽深洞穴,往往成为了人们共同认可的搭红处。那么,这样的场所,香火很旺,搭红也多。远远的看去,如深山闪耀的星辰。搭红是巴人的习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是巴人崇拜自然的一种形式。官方主观地称之为山神文化,这是不准确的。在情人谷也有一处洞穴崇拜的场所。这个洞穴很小,里面有一处小小的如人像的自然造型,虽然标识符号并不明显,但人们已经约定成俗,香火、鞭炮痕迹依稀可见。崇拜洞穴也是巴人的重要习俗,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不仅大巴山有,武陵山区也有,而且香火旺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脉的延续,民间是重要的力量。
夜里,我们欣赏了河鱼乡自己的实景演出,虽然离艺术性还有一定距离,但这种农民参与演出得到自我教育的方式值得赞许,既传播了当地民俗文化,又得到了文化滋养。特别是其中的钱棍舞、山歌演唱,既是河鱼乡的文化符号,也是大巴山的代表作。钱棍舞已经成为重庆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而被全面推广,在重庆的大小城市,都可看到钱棍舞的身影。我还给他们推荐,如果专门生产钱棍,还不失是一个商机。山歌,叫五句子歌,是大巴山的主要民歌。三年前的一次文化调研,我就在河鱼欣赏过张国轩的演唱,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唱起山歌来声情并茂,且肚里的歌子多达多首,随口都可以唱出来。特别是那些情歌,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环境,和愉快的精神面貌。我还在与朋友说,若是把这山歌作为城口、河鱼全域旅游的背景音乐,一听就是我们自己的歌,该多好啊!
在河鱼还有一种康养方式,就是享受这里的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饮食习惯。河鱼的菜品十分丰富,又非常独特。一年四季挂在火塘上熏烤的腊肉,想吃随时都可以取下来煮,现在也是待客的上等菜。如果你愿意,每餐都可吃到鲜香可口的腊肉。这次河鱼之行,午餐、晚餐都有腊肉。这腊肉食用方法简单,洗净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最好吃的是肥瘦间搭,肥的透亮,瘦的樱红。多年前我还吃过一次用炕面加腊肉煮的早餐,即腊肉面。这也可以证明,餐餐不离腊肉是可能的。说到这炕面,还真是一个特,特就特在把平时大家食用的面条,在城口人、河鱼人,他们别有一种储存方式,即为了防止面条生虫,把生产回来的面条置于火塘之上,烟火熏过的面条,别有一番竹木味,软中还带点硬。土豆是这里的特产,这次去河鱼,几天的行程也是餐餐有土豆的,欧州人把土豆当作主食。但是,河鱼人不一样,他们只作为食物的妆点,或者食物制作的创意。每次给我们送到餐桌的也只有几个品种,可能是怕我们不习惯的原故吧。但是餐桌上的土豆菜品是千变万化的,每餐都不一样,如果我这里列出菜单来,至少要占去半个页码,所以就此约去吧。有的餐馆还有土豆宴,一桌全是土豆,下次来河鱼一定要去尝尝的。当然,最名贵的还是岩耳。这种采自悬崖峭壁的菌类食物,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食材,因为他采摘不易,因为他十分稀少,因为他生长时间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岩耳最好的吃法是炖新鲜的鸡肉、猪蹄一类。我们有幸得一品尝,确实鲜美,大家把这份菜吃得一干二净。我在河鱼街上闲步的时候,碰到一位曾经采摘岩耳的中年人,五十多岁了,采了近30年的岩耳。一说起采耳的那些事,他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双手又是比又是划,还反复翻出手机上采耳的图片和视频给我看。我就像一个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不停的发问。他则像一个专业的教授,系统而深刻的给我讲解。关于岩耳的生长环境、生命周期、采摘方式、寻耳方法、清洗技巧、煮食讲究、辨认优劣、保存要求,甚至市场环境,说了一大堆,如果从我习惯于学术性思考的角度看,做一个岩耳学,专门的进行系统研究是可能的。他还说,岩耳为什么贵,现在已经千元一斤,他是用生命换来的。他有一位邻人,采耳时从悬崖上摔下来,当场就死了。他去年也是有惊无险,从崖上刚下到地上,一块石头掉在他的脚边,没砸着人,却把绳子砸断了。他认为这是警示,所以从此歇业采耳。不讲价钱的买了一袋二两的岩耳,以示敬意。下次去河鱼一定要和他长谈,欣赏他更多精彩的采耳故事,以佐这名贵的食材。
现在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康养,尤其河鱼的森林康养。虽然前几天才去了一趟,但如果现在有谁约我做伴,我会欣然从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