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Z世代哄不住了,国潮美妆该哭还是该笑

发布时间:2022/12/1 16:49:06   
北京雀斑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a_10057595.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丨AiChinaTech

九月底,国潮美妆品牌完美日记完成新一轮1.4亿元融资,新估值翻倍,高达40亿。

该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少创投圈的议论,观点呈两极分化。

不少资方和创业者受到鼓舞,认为完美日记模式可复制性强,且已实现消费者的心智占领,众美妆品牌能借势步入国货之光的康庄大道。

但另一些分析尖锐指出,该估值水分大。完美日记线上红利已消退、线下渠道铺陈更困难重重,加上品牌生产力不足、质量参差——单凭其网红种草的互联网爆品运作,很难继续哄住日渐挑剔的年轻美妆消费者。

快消日货,是消费市场的晴雨表。

而美妆赛道,更因其精神审美的特殊属性,与实体经济大周期呈现出逆势而行的规律,即经济学上所谓的口红经济效应。同时,以95、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已成为美妆消费主力,他们消费欲望强、闲钱还不少。

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美妆国货的钱好赚。

但与之而来的,是新一代消费者对大众传媒时代洗脑式营销的拒不上当:习惯移动搜索的他们,信息渠道多、教育程度高,对于审美有更细致而个性化的诉求,传统广告注意力轰炸的生猛打法,难以对其进行规模化的认知塑造。

鱼池虽在变大,但鱼儿学精了,总不上钩——这钱或许又没那么好赚。

哭:刻板印象难突破,美妆还是买欧美的

国货不如洋货,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深钉在国人心中的刻板印象,在美妆领域尤为显著。

首先,现代意义上的美妆,本就是舶来品。

现代美妆建立在化学科学之上,大多数妆品都是化学合成,而非天然萃取。因此,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欧洲、北美国家,自然更先孵化出合成美妆的产业、普及彩妆时尚。

反观历史上闭关锁国的中国,国人描画眉眼的年代虽能追溯到汉朝,却一直使用黛青、紫粉等从矿石、米面中简单提取出的天然妆品,既无法实现产量上的规模化,也难以企及化学合成的效率,快速迭代新款的颜色、纯度、质感——所谓的时尚转轮转不起来,文化影响力也因此局限。

20世纪初,西洋文化东渐,中国女性的化妆品才开始从纯天然成分,过度到经化学调制的复合品。随后,上海滩歌厅门口的画报女郎,逐渐兴起纽约百老汇的风尚感,国人的彩妆审美可算初步启蒙,在审美上饱受欧彩妆影响,始终未形成普遍的国妆风气。

其次,国人在美妆产品的质量上,吃过不少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赶上了战后全球化浪潮,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与西洋世界有了更多交融。普通女孩开始翻阅校园时尚杂志,幻想自己和封面女郎一样青春靓丽。

而当时,中国的美妆产业链才刚刚起步。

最初,欧美妆化巨头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修建代工厂,并利用上流社会对洋货的推崇,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脂粉以极高的品牌溢价,反卖给中国人。

特权阶层从来都是掌握话语权、主导文化风向的一拨。

他们购买洋货彩妆、而非小作坊胭脂的行为,层层向下渗透,使大多工薪阶层开始亦步亦趋,模仿这种新潮的打扮方式,也就给了下游投机商家假冒伪劣的市场机会。通过廉价的化学勾兑、虚假营销,在松散无力的产业监管下,使得大批质量低劣的合成化妆品流向大众市场。

长此以往,中国彩妆市场形成了良莠不齐,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反向加深了最初买洋货才放心的刻板认知。

直到今天,这个认知否定—质量走低—更加否定的负向反馈飞轮,依旧拖拽着许多国货美妆下陷泥潭。一方面,B站、小红书上对国货品牌的吐槽视频月月更新;另一方面,海外代购欧美大牌的时尚买手越来越多。

据CBNData最新出炉的《Z世代趋势美妆消费洞察报告》统计,美国成为年天猫国际Z世代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品牌所属地,越来越多年轻男女,依旧倾心欧美大浓妆。

看来,这刻板印象是难以抹去了。

笑:Z世代崇洋却不媚外,期待国货之光

Z世代主要是爱玩儿。

美西时间9月21日,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集团CMO孙蕾在Zoom上做了一场创投分享会。

她表达了完美日记对Z世代的信心: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兴趣更广泛,其实能更好地从多个维度,综合测评一个产品的价值,而不只是看牌子。

换句话说,欧美妆容,只不过是Z时代众多风格偏好中的一种,和日韩风、Ins风、古风一样,是同时被消费的一种审美观,而非背后的品牌资产。

CBNData的数据分析,仅能说明近两年欧美妆容走红,连带着对部分想打入中国市场的欧美彩妆潮牌有曝光效益,却并不等同于洋货更好,不反映大多数90后的选品决策。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刚步入职场的年轻女孩,用高性价比的彩妆,将欧美猎艳风高度还原,才是重点。

孙蕾举了完美日记动物眼影系列多色盘的例子。

这款国货眼影盘,曾创下了一周20万的销量奇迹,并成功输出海外,目前在同类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高达25%。

之所以成为爆品,孙蕾分析,是因为大数据精准判断了下一季的风尚需求。

通过对美妆杂志、社交媒体的大数据挖掘,完美日记产品团队第一时间预测了多色盘眼影+欧美风的潮流风向。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品牌又通过与社群KOL的高频反馈,获取消费灵感,最终确定了动物眼神杀这个营销核武器,从而在概念塑造、包装设计上成功出位。

动物眼影盘的案例充分说明,Z世代能够将洋妆,和洋货,明确区分开。

与老一辈认准大牌,购买标准化的需求解决方案不同,Z世代长期浸泡在海量潮流信息中,对美妆需求的颗粒度更细(例如,想在周五的单身派对上画一个明星同款的豹眼妆)。

他们能随时从线上美妆社区中,获得相关产品的测评视频和购买建议,从而让每单购买的性价比最大化(例如,一个色彩齐全、质量靠谱、却更便宜的国货眼影盘,显然比国外大牌同款更值得下单)。

他们并不会单纯因品牌洋气,就下单购买。

这背后,是Z世代从消费品牌Logo、抬高身价的身份经济,到彰显个人态度、表达个性的体验经济的转型——洋,既不代表品质过硬,也不代表头衔尊贵。

在移动社媒时代,彩妆更多是为网络上那个完美的虚拟自我服务的。只要产品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如引发红疹、溃烂),国货完全可以提供充量、甚至更具性价比优势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让自拍颜值逆天,在社交网站上娇艳欲滴。

换句话说,Z世代或许还有些崇洋,但并不媚外。

哭:95后口味一天一变,没有忠诚度

除刻板印象外,另一个看衰国潮美妆的理由,来自对Z世代消费者需求的迷惑。

回首造就快消日化巨头宝洁的大众美妆时代,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标准品类、标准审美。

在电视广告的反复念经下,消费者的审美想象力被带上紧箍咒;同时,因产能限制,大众能购买的品类也有限。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妆护肤头部品牌很容易通过营销手段,实现大面积心智垄断,成为复购者的默认选项,从而积累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是品牌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诺贝尔心理学奖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心理模型,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往往启动的是依托心理惯性和认知偏见的快系统,而非审慎、全盘的理性分析。

这一理论充分解释了,为何长久以来,营销届推崇隐秘的哄术——需求是被创造,而不是挖掘出来的——因为真正促成购买决定的,并非产品客观的功能、样式、价格,而是一切因素揉杂综合后,在消费者心中涌现出的一种基于信任和依赖的体感。

在电视、纸媒垄断传播渠道的年代,头部品牌和媒体的合谋,往往能以较低成本,创造这种程式化的、期待明确的消费体感,并通过信息不对称,持续哄住消费者复购。

然而,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碎片化时代,彻底打碎了这条哄赚逻辑。

Z时代的消费者,接触同一款产品的信息渠道,至少十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2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