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天敌 >> 古诗赏析二十四胡令能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散乱,这里用来形容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
2、稚子:年龄小的、幼稚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5、借问:问、打听。
6、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作者简介
胡令能(—),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早年家贫,做过以修补锅碗盆缸为业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于圃田(河南郑州中牟莆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作品赏析
《小儿垂钓》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童心和童趣。
此诗结构可分为垂钓和问路两部分。前两句重在写幼儿垂钓之形,“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孩子的顽皮天真。“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垂钓小儿头发蓬乱,不加修饰,使人觉得自然可爱。“学”是这首诗的诗眼,因为是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意。而“侧坐”不是安坐、稳坐,又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地生长在阴湿地方的植物,由此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不强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被晒的理想的钓鱼之处,描写得兴味盎然。
后两句重在传神,有路人打听道路,小儿担心应答的声音惊走了要上钩之鱼,故此从距离较远之处就以招手示意,而不发出声音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孩子的机警聪明。同时,小儿的动作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其后小儿怎样悄悄站起来,走到路人面前,低声告诉路人要去的方向道路,这都是诗人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不必具体交代,诗作就此结束,韵味无穷。
这首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纯真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第三句仍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实在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其他诗歌作品选读
喜韩少府见访
唐·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