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种类 >> 一杯咖啡背后藏着千亿级的创意,年轻人的梦
不久前,上海发布了两组有点意思的数据。一个是去年有家园区(含20家示范园区)获市级文创园区称号,入驻文创企业2万多家,入驻企业总营收近亿元。还有一个是关于咖啡馆的,目前本市营业的咖啡馆有家,居全国城市之首,咖啡馆分布密度前五位的区分别是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尤其黄浦区的密度,在全球大城市中也屈指可数。“咖啡馆的客户主体是年轻人,咖啡馆多的地方年轻人也多,年轻人多的地方朝气和活力显而易见,创意也自然多了起来!”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说。年轻人的梦想和创意,就从上海文创园区中一间间的咖啡馆里起飞。
图说:年轻人的梦想和创意从咖啡馆起飞IC图
喝杯咖啡,聊个创意
沿着原本就幽静的安化路往里走,至号,路边会发现一片毫不起眼的黑色台阶,拾级而上,别有洞天。穿过一片竹林,路过一方潺潺流水的池塘,仰头可见白墙上以篆体字书写着——“易园”。这是全国文创园区连锁经营领先品牌德必集团旗下的一条品牌线,取自《易经》极简与极尽变化之意。
在德必易园,人们可以享用半敞开式公共空间的咖啡,相会于天光树影之间。建筑之间以通透回转的台阶相联,透明的玻璃鱼缸镶嵌于黑色钢筋的间隙,晃动的鱼影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灵动之感,也为客户的创意提供了天马行空的物理空间。即使园区沿路的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里,也实现了功能叠加——人们在这里学画、畅谈、阅读……在对的地方,聚集起对的人,易园里,85%的企业都与文创有关。这种物理空间,对创新人才的集聚、创新企业的知识共享及合作、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辐射等都极为有利,大众点评网、依图等企业都在此孕育而成。
图说:在德必易园,人们可以享用半敞开式的公共空间的咖啡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摄
坐上地铁1号线,来到上海新晋的网红地标——宝山“智慧湾”。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家咖啡馆前的巨幅海报,宋思衡的音乐会请来霍尊做嘉宾,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工作室放在了这里,也就有了这次合作。园区里还有赫赫有名的3D打印博物馆、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智能微制造展示馆、未来空间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麻省理工微观装配实验室、机器人体验馆等。在这里,除了咖啡厅之外,还有电影院、健身房、甚至小龙虾餐厅……这些都是聚集年轻人的地方。创意就蕴藏在这一次次的交流沟通之中。
根据统计,一个万人的城市与0万人的城市相比,后者虽然人口多了10倍,但基础设施投资只需增加5倍,而经济产出则会增加20倍,因为经济增长不是随着人口增长而线性增长的,是与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点数量有关,如5个人之间互相连接点最多为10个,但6个人的互相连接点就可达到15个。增加1个人,连接点则增加了5个。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所在。咖啡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连接最频繁的平台,咖啡馆越多,人们之间的交往连接点也就越多,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会越大。
图说:“智慧湾”创意园杨建正摄
开放空间再造城区
这些聚集着咖啡馆和年轻人的文创园区,无论是德必易园还是智慧湾,都有自己辉煌的过去。德必易园,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上海航天局第八〇九研究所,这是一个见证新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成果的场所,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二进制,与“易经”相通,在从科学到文化的回归中,易园的重生成为必然。智慧湾则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后来随着上海产业升级,大量厂房、仓库、集装箱堆场闲置,如今经过科房投资的改造重建,成了创意的乐园。
事实上,德必已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苏州、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及长三角地区以及美国硅谷、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等全球创新之都成功开发运营70多家文创产业园区,并即将在泰国曼谷、英国伦敦布局。目前,德必的文科创产业园涵盖3大主要品牌线:德必易园系列、运动Loft、德必WE和DoBe·Space。在运营园区方面,董事长贾波认为产业园不仅仅是物理的聚集,“应该有生态链的概念”,企业到园区以后能够被这个园区和这个产业链赋能。德必园区最重要的是具备社交功能,不仅包括园区内跨企业合作,也包括员工之间的交互,组建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CEO俱乐部”,园区每年大概要举办将近场的社交活动。
图说:八号桥创意园杨建正摄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选址和改造,都围绕同一个理念,那就是追寻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旧址,还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同时通过创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最早的创意园区,只是将废弃的工业老厂房经过改造,租赁给文创企业。在共享办公火热的今天,传统的园区业态也在思变,思考着如何将共享办公与园区运营相结合,实现园区运营的再升级。这些年,上海也涌现出一批园区连锁运营企业,如德必集团、锦和商业、科房投资等,文创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如果按照从“厂区—园区—社区—城区”的迭代升级将城市区域再造,将这种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创新驱动与区域转型有机结合的实践,无疑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在上海中心城区大约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域以及一些次中心区域内,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1至3平方公里左右的“创新城区”,使之成为上海城市创新人群、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的落脚点,这种“创新城区”的星星之火,将会形成推动整个上海建设创新高地的燎原之势。(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