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古代发生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可吃树皮,也不

发布时间:2022/6/8 13:08:12   
在进入我们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祖国逐步变得富裕又强大,但数千年来我们发生饥荒是常有的事。我们在建国初期也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也是民不聊生。自古以来,我们经历了太多次的饥荒,为了应对饥荒百姓们也想出了很多应对办法,就比如很残忍的"换子而食"。在古代我们农业相当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而且我们的生产力也很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只要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全年颗粒无收。所以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关键的一点还有古代赈灾体系不透明,钦差大臣们趁机大肆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一旦皇帝要派赈灾官,大臣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做。赈灾款层层盘剥之后,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到灾民手中。所以在当时只要是能填饱肚子,吃不死人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灾民的食物。最常见的就是草根树皮,因为灾荒年份也找不到野果子之类的食物。但我们却很少听说有吃水产品的,比如鱼和虾。这也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我们起源于大河文明,国内虽然河流众多,但地大物博,还是有很多地方是离水很远。而且发生灾年的时候,必定是大旱之年或者洪灾之年。北方多发生旱灾,南方则多涝灾。大旱之年,靠天吃饭的农业,旱灾初期人们会把珍惜的水源灌溉农田。但是后期水源越来越少,小河流支流出现断流,里面的鱼虾在最初肯定也被人们早就吃光了。而且部分河流断流,自然也就没有鱼虾可捞。到了旱灾发生到最严重的时候,鱼虾自然都没有了,庄稼也因为干旱都干枯,人们只能有什么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和活命就行了。会有一些靠近大河的居民,但这只是一少部分。而且在长江黄河等这样的大河进行捕捞需要船只等十分专业的作业工具,但灾荒年份,人们挨饿是常态,更没有那个力气去捞鱼了,一旦发生事故,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人们宁可挨饿也不敢去冒险,大部分人只能望河兴叹。而发生洪涝的年份,水位线不断上升。别说淹没庄稼了,就是房屋道路,森林都会被水淹没。甚至会直接连人带房子一起被冲走,因为古代的房屋建造条件有限,而且大多都是木质结构。所以一旦发生洪灾,百姓们可能连家都没有了,浩浩荡荡的洪水蕴藏着十分可怕的力量,更是没人敢去捞鱼捕虾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百姓们自给自足的过日子。而且中原四省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农耕区,也是灾荒经常发生的地区。这就是靠天吃饭没办法改变的弊端,除非转型不种地了,就像很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一样。很多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种地。生活在草原上,过着放牧、游牧的生活。他们随着草地的情况而搬家,这片草被牛羊吃没了,就换一块草场。所以对抵抗自然灾害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旦草原上爆发旱灾或者涝灾他们就搬走。如果灾难的面积过大,他们是不可能种地或者捞鱼捕虾的。直接骑上战马,带着武器,去南下抢夺食物。这样的做法虽然不道德,但起码能够解决饿肚子的问题。所以在古代的灾年,人们吃草根树皮来充饥更是常态。百姓们为了活命肯定也会去河里捞鱼等水产品,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灾荒初期。在真正饿殍遍野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鱼虾可吃了。要么就是本来就饿着肚子,在水中作业危险重重,百姓们根本不具备去抓鱼的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很庆幸生活在如今的时代以及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特别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让我们无数人受益。我们国家现在农业生产能力逐年提升,粮食产量也是稳中有进。而且我们也有强大的抗灾能力,和预防措施。如今的农业更朝着多元化发展,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不论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都遍地开花,国家也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我们生活在吃饱吃好的时代,但如今我们更要注意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来自不易,时刻谨记艰难的时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