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种类 >> 黄河岸边郑州人金沙传颂黄河谣
黄河东流,大浪淘沙。
马健摄影
正是这黄河之中最不起眼的泥沙,却在勤劳智慧的黄河儿女手中,被塑造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黄河泥”的前世今生
多年前的大河之畔,郑州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大河村遗址彩陶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仰望浩渺天穹,他们在陶器上记录下那些还未被解读的世界:太阳纹、月亮纹、彗星纹——在大河村遗址“星空下的村落”里,人们用黄河的水、黄河的泥,烧制出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白衣彩陶、红衣彩陶。
大河村遗址彩陶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穿过时间的风雨,年后的今天,黄河之滨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黄河的水融合黄河的泥,烧制出世界闻名的“黄河澄泥砚”;他们行走在黄河岸边,用雕塑刻画出一组组声情并茂的黄河儿女众生相……
张惠供图
李焱摄影
黄河澄泥砚浴火重生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王玲介绍,黄河中下游的滩地中,产出一种特殊的河沙——黄河金沙泥,这种闪着金光的沙子,其颗粒表面光滑透明,并且富含大量的金属化合物,因而成为重要的工艺品制作原料。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一种由泥合成的名砚,唐、宋最负盛名。元代以后,制作技艺逐渐失传。
炎黄二帝砚张惠供图
黄河母亲砚张惠供图
新时代下,王玲和已故丈夫张存生经过种种艰辛磨砺,终于令黄河澄泥砚“浴火重生”,再现昔日光彩。
李焱摄影
选泥、淘泥、和泥、制胚……历经20多道工序、近三个月时间,每个环节都不出任何差错,才能制成一件精美的黄河澄泥砚作品。
李焱摄影
它是一曲对黄河母亲的崇高礼赞,把无限深情糅合、融化在了一方砚台里。
张惠供图
“在与外地、外国友人交谈时,大家提到黄河澄泥砚,都能想到黄河,想到河南、郑州。”
张惠供图
张惠供图
张惠供图
“黄河就是我们的根,艺术就是我们的命。离开了黄河,就没有了生命力。不管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黄河;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守护黄河,守护黄河澄泥砚技艺。”
黄河金沙,点泥成金
马健摄影
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作为郑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很多重要场合出现在国内外要员眼前。现代“黄河金沙泥艺术”也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重要节点上,代表“黄河”亮相。
李焱摄影
李焱摄影
飞鱼摄影
到如今,黄河金沙泥艺术已发展为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砖雕和黄河金沙泥茶具三大类。初步统计,王玲开发的澄泥砚有多种,如黄河蛟龙澄泥砚、云龙澄泥砚、仿青铜器澄泥砚、南瓜澄泥砚等;以黄河澄泥制作的“四大名著”系列大型砖雕60余块,花砖等小型砖雕近块;以黄河金沙泥制作的茶具余种,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
飞鱼摄影
这些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属于新时代的美。
张惠供图
雕塑唱响“黄河谣”
河南省雕塑学会会长、郑州市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崔国琦,是出生、成长于黄河岸边“黄河的孩子”。他耗时8年,拿出了一组震惊艺术界的“黄河谣”系列作品。
崔国琦供图
“黄河谣”包括16件黄河文化主题雕塑,《河蛋蛋》《入洞房》《晨曲》《黄河滩》《晴朗的天》等,每一件都是一幅意蕴丰厚、画面隽永的黄河人民生活画卷,描摹出黄河岸边中原儿女自在从容、淡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状态,正是献给黄河母亲的一曲赞歌。
崔国琦供图
崔国琦也被评论家誉为“用雕塑艺术展现黄河文化的人民艺术家”——他的《黄河谣》系列作品,是中国雕塑艺术家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现黄河儿女生活的民俗风情画卷,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和突出的时代价值。
崔国琦供图
崔国琦希望,用大家看得懂、摸的着的雕塑形象,带大家欣赏另一种黄河之美。
崔国琦供图
神秘的彩陶纹饰上
记录着郑州先民对大自然的
好奇与崇敬
如今的黄河金沙泥艺术
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丰富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黄河之水天上来
就是这从天而来的黄河水
滋养、浇灌着黄河之滨的中原儿女
让他们跟随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黄河岸边,在艺术的世界里
重塑出一个“黄河”的世界!
策划郑州日报新媒体
文字秦华
编辑李瑞蕊
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郑州日报(ID:zzrbx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