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先锋书店,一种从鱼到渔的用户经营

发布时间:2022/12/23 23:45:5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你读的书,就是你的样子。

虽然是商业随笔的写法,但书店究竟是不是商业,这一点先放一放。

01

从“鱼”到“渔”

在讲先锋书店之前,需要解释一下标题中的两个“yu”,这是看了一集李靖在混沌大学关于“茑屋书店”的课程得来的体会。

大概90%的人都会认为书店作为一种商业形态,主要提供的产品是书,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卖书,这一点在10年前毋庸置疑。不过,伴随阅读习惯的改变、消费需求的迭代、技术手段的冲击,实体书店难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如果只卖书,简单感受一下书店的成本结构:主要是房租、人工、装修、进货四个板块。

以一个二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一般区位的平米书店为例:月营业额30万元,货款及原物料款约为19.5万,毛利大约10.5万元。假设房租为4.5万,员工6人,每人工资,公司支持支付约0(五险,不含一金),实际支付人工成本3万。装修摊销1.56万,水电物业易耗品等支出0.5万,在没有考虑图书丢失、翻阅损耗等情况下,预计理想的净利润仅有0.9万。

不过实际发生的成本远不止如此,

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这些导致书店生意难做的影响因子都绕不开一个核心因素——人,而人发生了变化。

一个基本判断:书店的商业模式,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别地域,都需要建立在人(即用户)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与很多其他零售商业场景不同,用户(年龄、需求、偏好、消费力、传播力等等)的变化导致了书店商业形态的演变。

再进一步,读书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鱼”时代:人们到达书店只是为了买书,买书也许是因为我们要在书中寻找答案,希望获得力量,或者单纯的消磨时间。买“鱼”的行为是简单由此及彼,由书到我,二元、无外延。

“渔”时代:由书和书店开始营造一种关系网络(即社群/用户群)。人们在书店喝咖啡、交朋友,把书中的场景映射到自身,书更多时候异化成一种媒介,连接你的内心和想往。卖“渔”的书店,不仅卖书,更是贩卖一种书中的生活方式、书中的价值哲学。

一个简单总结:从鱼到渔,就是把书中的“阅读内容”搬进书店,变成“体验内容”,把“阅读”这种行为本身复杂化——拉长停留时间,建立粘性联系。

02

社群逻辑不等于会员制

目前,国内外的网红书店很多,比苏州的猫空,台湾的诚品,成都的方所,上海的衡山合集,很多都在做社群,都在思考社群经营,但是真正理顺了用户逻辑的并不多。

日本第一家茑屋书店年开业,国内第一家先锋书店则开业在年,无论80、90年代,甚至10年前,那都是一个不知“新零售”、“社群经济”为何物的年代,甚至“会员经济”的玩法也相对传统。这里可以插一句题外话,记得10年前文sir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做游艇的选题,有机会到当时国内比较前沿的CLUB实习,主管布置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研究国内ota和线下旅行社的会员卡模式(那个时代,会员卡即=会员制经营)。

可以说,类似茑屋书店和先锋书店的用户经营逻辑,其领先性是显然的。

给先锋的会员玩法作简单罗列:

1、会员积分计划;

2、会员日计划;

3、会员俱乐部计划;

4、会员旅行计划;

5、会员课堂计划;

6、会员生日计划。

除了这些惯常的打法,几乎每个周末,先锋书店都会邀请有一定咖位的作家去作沙龙,也有自己的衍生产品。

如果用互联网语言给零售业商业模式的演进梳理一个脉络,我认为是:

产品逻辑(工业思维、生产门槛)——营销逻辑(广告思维、中心化媒体)——流量逻辑(渠道曝光、BD)——品牌逻辑(时间沉淀)——用户逻辑(聚焦社群、持续运营)——(?)。

这其间不是线性的,会有波浪起伏,或者循环,不过总的方向应该不会有偏差。

03

下个十年,也许成功的书店都是策划咨询公司

四火姐是一个直性子的朋友,一个资深的文旅业者,刚认识时她说“不赚钱的生意都是耍流氓”,虽然不是她原创,但因为从她口中说出让我印象深刻。

同样的道理,消费类企业的用户经营本质,是需要通过了解客户而获益。如果打通不了,就不要勉强硬套社群逻辑,耽误时间不说,也会消耗组织的竞争力,错失其他机会。盈利性较好的网红书店,一般都在卖书和卖咖啡之外,找了把用户做价值转化的门路,这种价值转化本身都是基于设计或者策划能力的,至于向运营管理的能力的转化,这一点存疑。

李叫兽的话,用户本身就是战略,不同的场景下围绕战略建立战术。

规模化并不是唯一的存活路径。

先锋书店至今仅15家门店,这个比例与茑屋相比还是比较节制的。因为杭州的项目契机,到访了先锋位于桐庐的一家乡村书店,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店长,并通过她认识了先锋内部的朋友,对他们目前的商业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先锋书店目前的主要选址拓店方向已经由城市转向乡村,这个一方面和国内如火如荼的大扶贫政策导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商业进入存量竞争的成本考虑不无联系。

另外,从商务条件上看,因为其高品牌溢价能力,在选店时基本不会做前期投入,由甲方负责建设装修,先锋书店则以品牌输出和运营管理输出两个角度取得收益。

不过不做重投资,不代表先锋书店自身没有项目评估和策划能力,除去一些深度合作的设计团队,如张雷团队,先锋自己也有产品策划和设计师团队,不排除未来或已经在做智力输出和品牌咨询。

04

社群运营的核心是信任

大概每个生活在南京的年轻人都去过先锋书店,这远不是一种时尚或者蹭热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在地生活方式。譬如文sir,刚从北京搬到南京时,就被成功获客了,而且在最初三个月产生了比较高的复购率,虽然我是那种几乎对DAUMAU无贡献的隐形会员,但依旧在以后的时间里,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信任度,包括主动帮助先锋在外拓店和品牌背书等等,我想这大概也会是很多场景不同的社群常态。

因为最高层的力推,区块链这件事从去年起被文sir纳入了学习日程,不过目前仍一知半解,仅其中关于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建立(或者通俗言之的“透明监管”)似乎有一些共识。社群关系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软性的透明监管与自我监管。

这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如果说基于用户经营的社群商业有什么不二法门的话,我认为信任的建立是核心。抛开这一点单纯功利的去谈社群,谈用户,谈持续,谈外延,无异于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阅读,是一段旅程,也是一种修炼,可以简单也可以深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4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