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海错溯古王余鱼

发布时间:2022/5/19 23:24:46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最早出自汉代陈寔《异闻记》:“东城池有王馀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西晋时的《文选?左思〈吴都赋〉》也有记载:“双则比目,片则王余”。刘逵注解为“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王余”是鲽形目的一员。再结合《尔雅·翼》的记载“比目,形如牛脾,身薄鳞细,紫黑色,半面无鳞,一鱼一目,而无划水”,就此我们可以确认“王余”是某种舌鳎。

但是这个名字和王可以说毫不相干了,古人大概也是这么认为,所以宋代的《事物纪原·虫鱼禽兽·脍残》进一步扩编了传说,将源头安到了勾践身上:“越王勾践之保会稽也,方斫鱼为脍,闻有吴兵,弃其馀於江,化而为鱼,犹作脍形,故名脍残,亦曰王馀鱼。”相传越王勾践在会稽时杀鱼做饭,听到有吴兵来到,把没吃完的鱼扔到江中,于是变成了王余(剩饭成精)。王余之名,终于名副其实。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东海所出的比目鱼如何又能在江中的淡水生活?古人为了编故事罔顾基本事实?

实际上,舌鳎的盐度适应能力很强,甚至演化出了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比如常见的观赏性舌鳎——费氏舌鳎Cynoglossusfeldmanni。

费氏舌鳎

而我国的原生舌鳎之中,虽然没有完全的淡水生活种类,但也有几种具备过河口洄游能力——可洄游至河口甚至上溯至江河湖泊之中生活。

窄体舌鳎Cynoglessusgraclfls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供图姜盟摄

特征:口后角伸达下眼后缘,上、中侧线间鳞23-24行,头体左侧无大黑斑。

可沿辽河上溯至台安县,在长江可达武汉江段,甚至洞庭湖及宜昌。

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trigrammus

特征:口后角伸达下眼中央,上、中侧线间鳞21-23行,头体左侧有数个不规则大褐斑。

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岛到浙江南部近海,可沿珠江达广西桂平。

还有记载的是紫斑舌鳎Cynoglossusprupureomaculatus,可达太湖和钱塘江的桐庐,但相对少见。

由此不难推测,当年古人说记载的“王余”正体便是窄体舌鳎,不过关于“王余”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它的另一个名字‘脍残’又是由何而起呢?稍微查下字典,就不难得知,脍指的是切得细薄的鱼片,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刺身。《坚瓠集》记载:“吴王江行食鱼脍。有馀。弃于中流。化为鱼。名吴王脍馀。长数寸。大者如筯。云溪友议。宝志禅师。尝于台城。对梁武帝食脍。时昭明诸王皆侍侧。食讫。帝曰。朕不尝此味者二十馀年矣。师何为乃尔。志公乃吐出小鱼。鳞尾皆具。帝深异之。今吴中脍残是也”。更是点明是吃剩的刺身弃于江中,化成的小鱼也形似刺身,长数寸、大者如筋,分明不是舌鳎的样子,而是大银鱼Protosalanxhyalocranius或者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tangkehkeiitaihuensis。《蠕范·物化》更是直接点明:“鱠残,银鱼也,水精也,龙头也,王馀也”。

太湖短吻银鱼,细长的身型,透明的身体,确实更像是生鱼片化成的

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转变,也许要归因于资源的变动吧。窄体舌鳎在长江中逐渐少见,典故在流传中也发生了变化,最后附会到银鱼上。所以说俗名典故虽然能在享受美食之余提供一点佐餐话题,也代表着文化的流传,真研究用途,还是得依靠学名。

PS:类似的俗名离奇变化,例子还有不少,有机会单独出一期系统整理一二。

结尾之余再分享另外两种可以进入淡水的鲽形目鱼类——华鲆Tephrinectessinensis和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

华鲆,可到达钱塘江流域的富阳、桐庐,在瓯江可达青田及丽水,在珠江口则为佛山,台北亦可进入淡水溪流。

星突江鲽,可上溯至图们江防川段

近期也有读者朋友告知,随着水坝设施的建设,海水倒灌加剧,华鲆能上溯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久的将来,内陆人民也可以吃上正宗的野生鲜活华鲆,不知是喜是忧。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鲽形目》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

感谢李昂老师、市场博物等朋友友情分享文中物种图片

Hoshinosakuy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