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投射

发布时间:2022/5/15 15:06:09   
北京酒渣鼻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

五一前,公司启动年年度计划流程,开了很多次电话会议。

这个计划流程年年都做,会议年年都开,形式大同小异,内容大差不差。

新品要推什么,品类份额要涨多少,拓展多少新店铺,增长多少新客户。

按照业内行话说,就是“自嗨型”计划:

策略其实不是策略,是目标;

目标其实不是商务目标,是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其实不是自下而上,是自上而下。

各部门准备一大堆数据,做出各种漂亮的线图、柱图、饼图、瀑布图。

首先从各个维度,抽取有利数据,花式表扬一下本部门去年的各种功绩,反正就是“做啥啥好”;

然后从不同角度,抽取不利数据,展现一下行业竞争多么激烈,竞争对手投资多么惊人,反正就是“要钱要人”;

接着上计划,和万千数据、花样图表关系都不大,该干嘛干嘛。年年三板斧:上市新品、开新客户、拓展新店。

最后上数字,拼拼凑凑,搞出一个增长率。增长每年都差不多,基本是财务拍的。因为财务事先和全球CFO碰过,大体知道一个董事会期望值,然后拍一个比期望值略低,但比往年略高的数目,留下一点点谈判余地,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年度计划拼的不是战略,不是想法,拼的是PPT。

PPT漂亮,过得就顺利。

据说光财务就要准备多页PPT,商务也要准备来页。

虽然最终展示的PPT也就7、80页,但背后1,页的数据量和工作量,导致各部门团队没日没夜、不眠不休。做完一次年度计划就剥一层皮,甚至核心团队就要走几个人。

准备这么多页PPT的目的,是为什么?

为了应付董事会现场的提问。

从前董事会和中国过年度计划,会特意飞到中国,开上2天会讨论。

现场随时提问,实在太多,而且非常随机。问题各种角度都有,颗粒度也非常精细。导致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所有数据和信息,要随时调取、随问随答。1,页PPT,说秀就秀。

我之前也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准备那么多提问?

后来明白了。可能是因为“自嗨型“计划,输入和输出关联度不大。

在输入中并没有提出真实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被解决的问题;在输出中也没有站在源头,以问题为中心,创造真正的解决方案。更别提识局、破局、跳出层级,用全新视角实现战略跃迁了。

所以董事会在听的过程中,总觉得隔靴搔痒、缘木求鱼。

每个人都想从自己理解的输入角度,给出更透彻的输出方案。但是又需要更多的信息输入,求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充分。于是只好不停地提问,切割、辨别、关联、整合。。。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自嗨”就是不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只用自我视角去表达。

难免用华丽的表达掩盖内容的空洞、思考的缺失;用空洞模糊抽象的语言指向不明、令人费解的观点。

付出的代价就是被用户提问,因为总觉得没有描绘到TA眼中的画面,没有直指到TA心中的利益。

当然董事会每年都是这样开会,TA们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源头问题。于是年年依旧,在准备1页PPT,开无数会议,不断提问讨论的怪圈中,重复循环。

但今年好像不太一样了。

首先是一颗小病毒改变了工作方式,董事会已经两年没有机会飞中国,现场聆听汇报了。

过去现场开一整天会,大家哈拉哈拉,茶歇午休,很快也过去了。

现在电话会议,3小时已经是忍受极限。因此整个会议,PPT被精简到50页以内。

其次是公司开始中央化趋势。全球模版统一,数据维度一致。

该放的必须放,不该放的没地方给你放。不是你想放有利数据,就放有利数据;你想放不利数据,就放不利数据。

所有国家,数据透明,横向可比。不是数字好看的时候就比数字;数字不理想的时候,就讲故事。

最后当然是因为董事会来了新成员了。文化的改变总是因为高层的变化。

在和新董事会成员开“预备会议”的时候,才过了前10页PPT,总裁们已经很不耐烦了。

“对不起,这个数字我和你们看出不一样的结论,就是这个新品根本不成功。”

“这个图表什么意思,引出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

“什么叫高端化,太抽象。是优化组合,还是单纯涨价?是老品涨,还是新品涨,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要投资这条产品线?为什么竞争对手投资,我们就要投资?”

“这一页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客户洞察!”

“你们这个不叫年度计划,只能叫信息下载!”

。。。。。。

噼里啪啦1小时预备会开完,连一个品类都没讲完,已经被鞭挞得体无完肤。

下线后,果然引起了强烈反弹:

“既然说我们的数字毫无意义,为什么还让我们做?”

“全球模版太复杂了,浪费我们的时间!”

“每个国家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刀切。”

“既然说我们的结论和数据没关,那我们还是做自己的数据吧。”

“故事线我们自己说,不要理会他们的逻辑。”

“秀得越多,错得越多。这些数据通通隐藏起来”。。。。。。

“自嗨型”工作风格,很难改变。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视角”是本能,“他人视角”反直觉。

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衡量。

赋予自身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保护自身,服务自己的利益,这是源自人这种独特的物种进化的结果。

最开始人类生活在宇宙中,和环境融为一体,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人类看待世界的视角,就是全然的宇宙视角。

直到人类开始作为观察者观察世界,产生主客二元对立。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世界”切割,于是将自身投射成了与“环境”的对立面,随时感到外界威胁,随时想要征服环境。

为了发挥主动性,适应和改造世界,自我必须保证“主体”的自由权力,客体化一切“他人”,并幻想其是“自我”存在的潜在威胁。

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是人类的本能。

从“他人”视角看待“自我”,会将“自我”从主动的“主体”,转化为被动的“客体”,成为”他人“的威胁,被他人征服。这无疑令人不安、异常凶险。

人必须赋予自身强烈的“个人认同”和一个“自我形象”。

为了维持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人类开始产生马斯洛的“爱和自尊”需求,即“自恋本能”。

自恋的自我,认为自己没有缺点,那些缺点都是属于别人。因此我们面对自己讨厌的一面时,会否认它,并把它赶出意识。

弗洛伊德说,暴力的反对,恰恰是投射的标志。

别人身上最困扰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不被承认的部分投射。

我们对其他人吹毛求疵,其实针对的却是自身意识不到的那个阴影:

吉尔对罗拉的憎恶,也许只是TA的被投射和外化的自卑;

邦尼夸张性自我防御,可能正是TA不接纳和想远离不负责任自我的愿望;

杰克对汤姆自私动机的谴责,正揭露了TA自己自私经验的类比;

菲拉从情感上回避超级自恋的亨利,只是不想面对同样匮乏的自我。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阴影搏斗。

尼采说,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我们审视他人,震惊于他们身上观察到的恶行时,我们其实是在凝视镜子中自己的灵魂。

职场导师们总说,你要“他人视角”,你要“换位思考”,你要“把自己的脚穿在别人的鞋中“。这种“反人性”的话,听听也罢。

只有站在进化的源头,明了自我投射的原理,同时透彻了解和拥抱自己的人格面具和阴影,才能从分裂走向统一、从自嗨走向自省、从自恋走向“他人”,从“地狱”走向天堂。

请您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