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鱼

扪心自问,你是活得通透的人吗通透之人都有

发布时间:2023/2/20 18:43:33   

通透:清醒

什么是通透?对于这个词,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语义上,通透意味着清澈透明,用在人身上,它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灵体现,但不管通透的理解分支有哪些,必须有的一点,就是清醒。

每个人都在俗世中沉浮,为钱财、为亲友、为自己拼搏,终其一生,忙忙碌碌,最后究竟得到了什么,有没有意义,谁又能真正说得清楚。大部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不会去认真思考,我们总是习惯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痛苦、悲伤、迷惘地挣扎着。

其实生活中的苦难是一种必然有的客观存在,人的每一次微小的选择、做法都会导致许多种不同的结果,世上是没有连环相扣的完美因果的。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点,或许就不用对每一次已做出的选择感到后悔,因为这没有意义。

或许你可以想想,这地球、这宇宙是何其广阔,人又何其渺小,这短短一生,根本不必要为这些已经发生过的、未发生的事情焦虑,没必要让负面情绪掌控自己。

人常说知世故而不世故,这即是一种清醒。能看清生活,又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在体会到艰辛、恶意等挫折后,仍清醒地对待、热爱生活,这就是极其不容易的通透。

通透:赤诚

通透的人,是不会被挫折打倒的。在历经大起大落之后,仍保持赤诚之心,不卑不亢,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人格魅力。

我特别喜欢电视剧《琅琊榜》里的萧景睿,如果说梅长苏的隐忍负重、奇兵绝谋像雪地里的红梅让人惊艳不已,那么配角萧景睿身上的含蓄坚毅、仁义宽厚,则宛如一股涓涓清流,能浸润到人的骨子里去。

在近几年来的影视剧中,萧景睿是我见过的少数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的完美代表。他不是主角,性格也不张扬,看着普通不显眼,但骨子里的正义感和善良却让人动容。

在被自己敬仰的好友策划下,他经历了一场惊天动荡和转折,看似完美的双家庭却藏着无比残忍的真相,在内心崩溃之余,景睿却仍不违本心,即使错的是自己的亲人,也敢于质疑和对抗。

在没经历这些转折之前,他就已经是一个真诚、宽容的人,在惊天一夜之后,他的表现可谓是此人物的高光时刻。

他说“仅仅一夕,周围人事已全非,一切都变了,我难道能不变吗?”但纵观他之后的表现,以及和梅长苏在亭外告别的一番话——“我能怪苏先生什么呢?我母亲的过往,不是由你而起,我的出生也不是由你安排”、“我之所以这么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以此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从这些话可知,他的这种改变,不是看透人心之后就凉了自己的一片赤诚,而是在看透本质后,能更加成熟地看待所有问题。他变得更加通透,看透了迷局与人心,看得更加长远透彻,却不改自己的本性,他依旧是大家心中的那个萧景睿。

一夕惊变,换来了更加成熟通透的萧景睿,就是这样一个怀着一片赤诚之心、始终温厚坦诚的萧景睿,让梅长苏既感动又不忍。

通透:从容

朱熹在和弟子的对话中说“凡事见得通透了,自然欢说。”一个通透的人,自然心态坦然,知足常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东坡这一生,都在竭力展现他快活从容的人生态度。他几次遭贬,就有能力几次将这原本凄苦的贬谪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出现了贬到哪吃到哪的段子。

他一贬黄州,二贬惠州,三贬儋州,身为保守党的苏轼在与新党的对峙中失败,作为当朝少见的集才华与地位于一身的人物,苏轼被集中火力攻击,最后几次三番因政见不合被贬,岂是一个惨字能概括的。

然而与别人苦兮兮的贬谪生活不同的是,苏轼似乎有意识地将这种凄苦变得自在快活。他既来之则安之,一边研究当地美食,留下了无数美食传说和食谱;一边游行吟诗,努力将失意人生变成快意人生。

在被贬期间,苏轼写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名篇《赤壁赋》。他月夜泛舟,看着赤壁怀古伤今,却在须臾之后自我疏解,恢复了他乐观而舒畅的心境。

他又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话则更完美地表现出他虽处逆境却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他的‘何妨’与‘谁怕’有着一种极为从容的人生态度。

不难看出,苏轼是一个活得十分通透的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尽管也有失意的困扰时刻,但更多的是看透人生的豁达从容。他总能在逆境中寻找多彩的生活,不被这风风雨雨的世界遮住了眼,他有着一颗柔软而强大的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对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报以何足挂齿的通透心境,让人钦佩。千古奇才、无出其右,能配得上这样评价的苏轼,正是他这份舒阔的心胸、豪迈的性情带来的。

通透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却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词。在我看来,通透是看清人生本质后的清醒一刻,是历经生活种种之后仍跳动的赤诚之心,是看淡困难与挫折的那份从容旷达。

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望每一个还在迷惘挣扎的人,能在一切繁华喧闹落尽后,仍保持一颗清澈透明的通透之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2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