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天敌 >> 鱼乐无限炸窝没口,是因为鱼传递了危险
很多钓友多有过脱钩跑鱼的经历,对垂钓造成很大的影响。原本唾手可得的渔获付之东流不说,还经常会造成炸窝,好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鱼来吃饵,显然这是脱钩逃跑的鱼把其它鱼吓跑了。
在议论这种现象的时候,钓友们认为是跑掉的鱼把“此处有危险”的信息告诉了其它鱼,鱼儿们就远逃而去了。问题是,跑掉的鱼是用什么方法把危险信息传递给其它鱼的呢?是脱钩的鱼发出的声音把其他鱼吓跑的吗?鱼会发出声音?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有的鱼在被捉住后会发出声音,如黄颡,但那不过是振动鱼鳍所发出的摩擦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叫声,因为鱼没有声带。
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被钓住的鱼在脱钩之后,会向水中释放一种“危险信号”,其它鱼就是通过这种“危险信号”而感知到危机,从而才能逃之夭夭。这种说法倒是挺有意思,而且与实际情况还挺相符;脱钩的如果是一些小鱼,窝中无鱼的时间会短一些。如果在窝子的中央部位跑鱼,无鱼咬钩的时间会长一些;如果是在离窝子远一些的地方跑鱼,鱼返回窝中吃食的时间会短得多;如果把鱼拽出窝子一定远的距离之后再脱钩跑鱼,窝中其它的鱼基本上不受什么影响。
为什么大鱼脱逃之后,其它鱼受惊吓的程度比较严重呢?因为大鱼释放的“危险信号”强烈,消失的时间会长,而小鱼则相反。上述这些现象说明,有关“危险信号”的说法不是与实际情况很吻合吗?当然这种观点还没有经过专家的研究而得出权威性的结论,而且,从鱼类学的角度看,也没有发现鱼的身体内有分泌这种所谓“危险信号”的腺体,所以说鱼的“危险信号”不过是钓友们的猜测而已。
鱼这个物种,处在地球生物链的弱势地位。特别是淡水鱼,他们觅食的是更低等的小虫。为了避免被吃掉,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鱼类产生了保命的有效方法——逃跑!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即逃之夭夭;岸边人的走动、说话声、敲击声,水面上飞鸟的掠过,都会使鱼受到惊吓;所以当来到一处水域,要选择一个僻静处作为钓位,避开路边人多的地方。但如果是车水马龙的路旁,反而不会因车多人多而不上鱼。因为鱼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对这些动静视而不见。
在岸边垂钓时,也要避免人影来回晃动。虽然我们不会透过水层看清水下鱼的活动,但是鱼儿们对岸上影子的移动却是很敏感的。因为人站在岸边看水面,背景是深色的泥底;而鱼从水面看岸边,是浅色透明的天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影子移动,都会使鱼受到惊吓。有的钓友喜欢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钓鱼,这是不合适的,这些鲜艳突出,与岸边环境反差太大的衣服,容易使鱼发现并产生恐惧,从而影响上鱼率。
愿点「在看」的钓友,天天都爆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