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种类 >>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变化多端,其制作者当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变化多端,其制作者当然称为艺术大师
大家好,欢迎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冬瓜之被忽视,据说还有个原因是烹调方法单调,家常大多素烩或者炖汤,尽管它可以配豆腐、粉丝、干蚕豆瓣,或是配荤料如肘子、肉丸等,也仍然是清汤。它不宜用酱油,用之必酸。倘要佳味,必须用上汤珍料,如火腿、开阳、干贝之类。袁枚的《随园食单》上有个冬瓜燕窝菜,“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鸡汁、蘑菇汁面、燕窝皆作玉色,不纯白也”。袁枚认为“甚佳”,这完全是以清淡见胜的。他还有一则“冬瓜”专条,却是另一种看法:“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窝、鱼、肉、鰻、鳝、火腿皆可。扬州定慧庵所制尤佳,红如血珀,不用荤汤。”此“拌”并非凉拌,应是陪伴的“伴”。
这与另一饮馔著述清人顾仲的《养小录》上的“煮冬瓜”近似:“老冬瓜去皮切块,用最浓肉汁煮,久久色如琥珀,味方美妙。如此而冬瓜真可食也。”这些均属重荤。似乎冬瓜入烹未必非清淡不可。现在河南菜中有“琥珀冬瓜”,是取其形色。镇江名菜“冬瓜五味锅”,该是冬瓜荤做发展到今天的典型佳构,而且马上使人想到“冬瓜盅”。这真是一个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世界,简直使人意想不到。清以前的烹饪古籍上未见有“冬瓜盅”的记述。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呢?据厨师间传说,起源于清宫御厨。起先是用西瓜做随公出的官吏流传各地,大概在广东开始改用冬瓜。广东是冬瓜多产地区,当地人也爱吃冬瓜。
年报道,广州市大暑那一天销售冬瓜达到30多万公斤。大冬瓜好像也产于广东。《广东通志》说:“昆狍山冬瓜延蔓,苍藤经寸,实长三四丈,大逾围。”又有种说法是“西瓜盅”始于慈禧时,“冬瓜盅”不会更早了这大概源于德龄的《御香缥缈录》提到了“西瓜盅”。其实并非如此,大约早一个世纪的《养小录》上已有,那时没叫“盅”,而是“煨冬瓜法”:“老冬瓜一个,切下顶盖半寸许,去瓤,子净。以猪肉,或鸡鸭,或羊肉,用好酒、酱、香料、姜汁调和,满贮瓜腹。竹鉴三四根,将瓜盖签牢,竖放灰堆,内则砻糠铺底及四围,窝到瓜腰以上。取灶内灰火,周回焙筑,埋及瓜顶以上,煨一周时,闻香取出。切去瓜皮,层层切下供食。内馔外瓜,皆美味也。酒肉山僧,作此受用。”这在烹调术中属于瓤法,完全是“盅”的意思。
“冬瓜盅”成了现代宴席名菜以后,在许多菜系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又吸收了传统的瓜刻技巧,使它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艺术品的水平。冬瓜外皮青绿,肉白色,经厨师精心雕刻上龙凤花鸟、祥瑞花纹等图案,或篆隶字体的吉祥词语,其精美程度,足以使你迷恋而忘于下箸。内容更是有荤有素,有咸有甜,有清有浓,有单料也有复合料,各有特色而又各逞其味。使人赞叹这中国烹饪史上的奇葩。
冬瓜盅并不专美于筵上,家厨也可制作。最好买一个与家庭人口比例适合的小冬瓜,刮洗去外皮上的毛粉,底部切平,便于平稳地放在深盘中;上部四分之一处横切开,挖去内瓤,上部做盖,下部盛料;装好料后盖住,用牙签插住,放入深蒸锅蒸,视用料决定蒸的时间,至熟烂就可以供馔了。吃时去牙签、揭盖,用汤匙舀食。不但内料、汤水美妙,最后连渗透鲜味的冬瓜都可畅啖无余,确是“内馔外瓜,皆美味也”
至于用料,似乎用什么都成。我将所见过的30多种冬瓜蛊作了排比归纳以后,大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种是单料的。如《北京民族饭店菜谱》上的“羊肉末冬瓜盅”,全用羊磨裆肉末加鸡汤制成。另有纯用鳖肉的,用子母鸡的。《福建潮州菜点选编》上有一个“哈什蚂冬瓜盅”,用东北特产的哈土蟆制成。这是甜菜,可以推论许多原料均可用为冬瓜盅的填料,而且是咸味、甜味均可的。
一种是纯素料的,别具风味。用料如三菇六耳、发菜、素鸡、笋、芽菜、芦笋、腐竹、竹荪、鸡坝等,单用或复合用都可,视爱好选择。还有许多干鲜果品,同样也是上好的材料。香港有一位厨师做的“素冬瓜盅”,用料有香菇、干草菇、鲜草菇、黄耳、鲜莲子、蘑」菇、白果、竹荪、生姜、夜香花等,有着清淡雅致而又富于营养的特点。还有一个也是香港的,供家常应用,用料有蒸糯米饭、笋丁、青豆、花生米等,如愿意还可以加其他料,熬不住清素加点肉丁也未尝不可,待客似略嫌寒酸,自家吃则无所不可的。
一种是复合料的,其名称则可叫“什锦”、“八珍”或“四宝”“三鲜”等。用料由三种到十几种或更多。荤料、素料和果料都可搭配。例如:广东的“鲜莲冬瓜盅”,用料有瘦猪肉、鸭肉、火腿、蟹肉、田鸡、虾仁、鲜莲子等;北京《新侨饭店中餐菜谱》的“瓤冬瓜”,用料有海米、口蘑、干贝、猪白肉、香菇、冬笋、海参、熟鸡肉等;《湘菜集锦》的“瓤嫩冬瓜”,用料有火腿、海米、香菇、干贝、熟嫩鸡肉等。还有许多冬瓜盅用料有鲍鱼、鱼翅、鱼肚、燕窝、蹄筋以及鱼丸、肉丸、虾饼等。总之,任什么料都可入选,权宜加减,悉听尊便,不受任何清规戒律束缚,真是个可以大展手艺的领域。北京全聚德的“鸭四宝冬瓜盅”,便是用鸭掌、鸭舌、鸭胰鸭肉丁做成的。由此不是可以想到鸡四宝、羊四宝、猪四宝等吗?
还有一种是异形的,同样用冬瓜去瓤填馅做成,但不是用盅形。它们是:北京饭店的“什锦冬瓜帽”,不加盖,做好后扣在盘中,破瓜掏食;镇江的“冬瓜五味锅”,装料以后放在焖钵内,加汤整焖而成;再有一种“冬瓜船”,云南的,取长形冬瓜修成木船形状,船舱中装料。如果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做成其他形状变异的冬瓜盅菜来的,比如“冬瓜合”之类。家常人少,有时一个冬瓜太多,则可以买段冬瓜头,扣在一个大碗中,中间掏空,上部仍按冬瓜盅的做法,切头做盖,照样是冬瓜盅的风味。
做法也有不同,有全用生料填入,连瓜一同蒸制的,有全用熟料的,有用半熟料的,还有后加料的。不管怎么做都必须用上汤,这是搭浆不得的。也有些饭馆不注意质量,操作也马虎,冬瓜盅壳先蒸熟放在一边,到有客点“××冬瓜盅”时,将先制熟的“××”料抓配下入瓜盅,加点大市汤,临时上笼,蒸热就上席。这一路菜快则快矣,无论内外,清汤寡味,风韵全无,吃后只好是只此一次了。在香港称此为“放水灯”。江苏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有“放河灯”之举,为的斋鬼。“放水灯”那意思是骗鬼吧。
不用冬瓜,也可以做“西瓜盅”、“香瓜盅”、“南瓜盅”、“笋瓜盅”、“节瓜盅”等。不过仍以冬瓜为佳。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看去颇为滋润,人们甚至叫冬瓜盅为“白玉藏珍”。总而言之,变化多端,不是一刀切,不是一成不变,不然怎么能叫做“丰富多彩”。这该是烹饪艺术之一端。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以及形状独特而美观的产品。冬瓜盅兼有这两个特点,其制作者当然可以称为艺术大师了!好了,小编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