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印谱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谱,往往以原钤印谱的面目销售于书市。这类印谱较精确地复制成铜版、锌版,印刷时以印蘸印泥钤盖在连史纸上。如吴隐创建于光绪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发行的《赵撝叔印谱》、《求是斋印谱》等均属此类,可以乱真,唯边款多易露出破绽。稍后,则有珂罗版、胶印版。珂罗版逼真,与原印毫厘不差,足资借鉴。而大批量胶印印刷,其印谱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白文印线条较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线条较原印微粗。鉴定时反此意而观之,则恰到好处。寿山石螭虎博古方章观印钮体式印钮在现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装饰品,而在古代,钮制还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从中还能看到这一时期冶炼铸造和雕刻的工艺水平。古印中常见的钮有几十种之多。“钮”也作“纽”,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因此,早期玺印钮形只铸成突起形状,再横穿一孔,即通常所说的“鼻钮”。以后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增加,以及当时各种器皿纹饰和工艺品的影响,印钮被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制作也渐趋精美,种类大大增加,有螭虎、龟、辟邪、狮、鱼、龙、羊、马、覆斗、瓦、坛、桥、钱等形制。双璃穿环钮扁章印钮的变化发展经历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实用性时期和明清工艺性时期两个阶段。明、清时代的印钮制作,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石雕艺术的一个缩影。因为它不仅充分运用石雕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等,而且还在“方寸之地”,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千姿百态,精巧之至,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世界。明清时代的印钮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钮头雕和全面雕。钮头雕指只限于印章顶上的雕刻,这类印章通常都有钮台。台以上为钮头,台以下为印身。有的在钮台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带状锦纹的边,被称为“腰饰”。钮头雕有四种造型:肖形钮、花果钮、博古钮和平钮。全面雕分三种类型:圆雕钮、浮雕钮、薄意钮。明清时代的印钮雕刻特点是:刀法细、层次多、打磨细、地子平、线条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丝丝入扣地融入印钮之中。现在一些仿旧的印章,由于工具、材质、工艺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乱,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荡然无存。考边款风格
自明代中叶,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并驾齐驱。如果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么,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经过识包浆质地、析刀法特征、观印钮体式三个过程,应该是不难断定的。但涉及到具体篆刻名家,则必须依据存世可查的各项物证资料,及印章本身的边款内容风格来仔细考证。严格说来,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自书自刻,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有的神似晋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晋草书,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汉简,各种书体神韵毕现,构成一个微型的碑林世界。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于明代。印款除题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内容多的,占满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顶刻上五面。有的书籍称之“印跋”。文彭刻石章刻边款的始创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继之者何震则开创了不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的单刀直刻法。双刀法依笔迹而刻,比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淋漓痛快,则比较容易表现出刀味与石味。明未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蒋仁、黄易以下群起效之,单刀法遂成气候。丁敬隶书边款收藏印章,讲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多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对于藏家来说,以精为主,先博后精,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收藏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没有博,哪来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旧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后,系统分类,有选择地逐步积累经验知识,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标。黄铜瓦当纹镇纸一套四个有意点击小程序直接下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