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乔西编辑:吃硬盘吧#01.在古代的权力体系中,皇太子处于一个既风光又尴尬的位置。风光之处自然不用多提,因为他是王朝的接班人,是天下未来的主人。那么尴尬之处又在哪里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皇太子的身份意味着他的出人头地必须建立在老皇帝驾崩的基础上。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生出嫌隙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康熙的太子胤礽就曾发出感叹:“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是抱怨自己老爸活得太久。又比如五代的第一个皇帝后梁太祖朱温,竟然惨死在自己亲生儿子的刀下。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也因为和太子矛盾重重,最终被太子所杀。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上数不胜数,只不过我们今天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却有所不同,他虽然也是皇太子,但与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矛盾,真正让他跌入深渊的却是他的亲生母亲。故事得从公元年的北方大草原说起,在那时,北方雄主耶律阿保机经过多年征战,已经打下了一片辽阔的疆土。这一年,他自立为皇帝,建大契丹国(辽国),而他十八岁的长子耶律倍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子。耶律倍自幼聪颖勤奋,文武双全,在跟随父亲征讨乌古部时,他作为先锋,身先士卒,大破敌军。三年后在燕地的战争中,他又屡战屡胜,为国家开疆拓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擅长统兵征伐的太子文化修养还特别高。他对儒家文化有着特别的钟爱,曾经命人从中原购买大量书籍,日夜研读。据史书记载,他通阴阳,晓音律,医药之术非常高超。业余时间,他还是个翻译家,将大量汉文书籍翻译成契丹文。对绘画,他也不陌生,他的很多作品甚至被后来的宋朝人特意收藏。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儿子,很难不得到父亲阿保机的偏爱。在耶律倍还小的时候,有一年冬天,父亲阿保机别出心裁,想考考自己的几个儿子,便叫他们出去收集柴禾。次子耶律德光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也不管柴禾是干还是湿,随便收集了一捆就拿了回来。小儿子耶律李胡磨磨蹭蹭,最后一个回来,但手中的柴禾却少得可怜。只有长子耶律倍耐心细致,收集了许多干柴并将它们捆绑得整整齐齐带了回来。三个儿子当中,还是长子最称老父亲的心意。年少有为,又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被册封为皇太子,前途无量,耶律倍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命运女神始终常伴他的身旁。不过很多故事都有一个共性:有一个令所有人羡慕的完美开始,和一个令无数人哀叹的凄惨结局。很不幸,耶律倍的人生就被套进了这样的故事模板中。#02.一切的转折点始于那场大契丹国讨伐渤海的战役。渤海国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强国,其人学习大唐文化,缔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但阿保机时期的渤海国早已江河日下,不复当年的强盛。这样的国家自然成为了一心扩张的阿保机的目标,只不过苦于师出无名,所以迟迟没有行动。直到公元年,渤海人主动为阿保机送上了借口。这一年春天,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被渤海人杀害,辽州的百姓也被渤海人掠夺。此事一出,举国震惊,阿保机召集群臣,放出消息,决心御驾西征。这一命令让满朝文武困惑不已,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陛下何故西征?只有慧心独具的耶律倍知道父亲的心意,明白这是父亲放出的烟雾弹,乃是“声东击西”的计谋。于是耶律倍主动站了出来,将自己细心思索的攻打渤海的计策一一献上。契丹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公元年,渤海重镇扶余城陷落。破城后的第一件事,阿保机打算先清点城内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听后连忙劝阻,直言大战过后,马上清点户籍,定会扰乱人心,此时应当一鼓作气,向渤海的都城忽汗城进发。阿保机听从了儿子的建议,他让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担任前锋,夜间奇袭忽汗城,最终渤海国城破国亡。此战过后,阿保机欣喜异常,他将渤海故土改称为东丹国,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自己则称“天皇帝”,皇后述律平号称“地皇后”。册封的用意不言自明,无疑是向天下众人表明了,耶律倍是大契丹国皇帝和皇后之下尊贵的第三号人物。可惜的是,这种大胜之后的喜悦并没有延续多久,乐极生悲,大契丹国的开国皇帝倒在了班师回朝的路上。皇帝驾崩,首要之事是确立接班人,既然皇太子已经定好,那么自然应该让远在东丹的耶律倍迅速回朝登基。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因为一位强大的反对者的出现而变得困难起来,这位反对者就是大契丹国的二号人物,耶律倍的亲生母亲述律平。都是自己十月怀胎诞下的骨肉,这位母亲对儿子们的态度却各不相同。一心崇尚儒家文化,汉化程度很深的太子耶律倍在她的眼中,远远不如次子耶律德光看着讨喜。大权在握的皇太后奉行的是契丹文化为主的制度,她认为汉化只会损害契丹人的利益,让草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为了断绝太子登基的可能,述律平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明明太子已经二十八岁,是一个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成年人,她却摆出了“主少国疑”的蹩脚借口,代行皇权,大权独揽。她打出“替她给先帝传话”的旗号,让一大批阿保机的心腹重臣去殉葬。有一天,轮到汉族大臣赵思温去殉葬,赵思温头脑灵活,向述律平发难:“按理说,您和先帝的关系最为紧密,您为何不去殉葬呢?”谁知述律平早已有了应对之策,她声称幼主不能理政,为了江山社稷,自己只能放弃去陪伴先帝的宝贵机会。说完之后,竟挥刀砍下自己的右手腕,从容不迫地命人将手腕送进先帝的棺木中,代替自己的肉身去殉葬。太后的意志如此坚决,朝中支持皇太子的大臣又纷纷被铲除,耶律倍又怎么可能拿到那本该属于自己的皇冠?在一场象征性的选拔仪式过后,群臣照太后的意思,一致推举皇次子耶律德光为新君。#03.耶律德光成为了大契丹国的主人,但他的内心并不安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自己那文武双全的大哥始终是心腹大患,所以耶律德光派人对耶律倍严密监视,同时不断削弱东丹国的实力。失去了权力,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耶律倍的内心异常苦闷,人生的大起大落令他难以接受。如果只是变成了政治上的透明人也就罢了,但熟读汉族典籍的耶律倍明白,自己只要存在一天,弟弟耶律德光就一天睡不安稳,如果不想办法逃离,无尽的黑暗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彻底席卷自己的命运。终于有那么一天,契丹兄弟不和的情况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悉,他深感这是一次分化契丹的良机,于是向饱受迫害的耶律倍寄了一封密信,劝他南下中原。公元年,耶律倍带着自己最爱的小妾和大量书籍从辽东渡海投奔后唐。当他即将登船时,望着北方的故土,内心百感交集,于是他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刻上了一首《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小山”是弟弟耶律德光,“大山”则正是他自己。来到后唐的耶律倍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还被授予官职,甚至赐国姓,改名为“李赞华”,但这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苦闷。性命虽然得到保全,但他身在异乡,始终怀念生养他的故土。那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水草丰美,天朗气清,那里有着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然而无情的命运却让他有家难回,故乡成了只能怀念却永远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且再怎么得到礼遇,终究是在他人屋檐之下,自由依然是一种奢侈。回想当年在父皇身边出谋划策,追随他征战沙场的日子,再联想到如今壮志难酬的境遇,一种悲凉的感情便涌上心头。这种痛苦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轻,反而在岁月的更替中反复加深。痛苦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精神,人们发现耶律倍变了,他的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那个曾经熟知儒家礼仪的耶律倍经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残忍嗜杀的恶魔。手下人稍微犯点小错,他便用残忍的酷刑来惩罚,甚至挖掉她们的眼睛。他还有一个变态的爱好,那就是喝人血,他经常在姬妾的手臂上刻洞以吸血。这种违反人伦的恐怖行为让周围人纷纷疏远他,唯恐避之不及。精神的错乱,身在异乡的孤独却没有让耶律倍忘记对祖国的情感。在后唐内乱之时,他派人密报耶律德光,劝他不要放过这个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后来耶律德光果然南下,只不过他是受了与后唐皇帝有矛盾的石敬瑭的邀请。公元年,后唐皇帝李从珂兵败,欲自焚,临死前想要拉上耶律倍,耶律倍不肯,于是便被李从珂派来的杀手杀死。后来,洛阳的一个僧人感叹耶律倍的不幸,悄悄把他的尸体收敛起来,埋在了一个荒山上。曾经风光无限的耶律倍,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点,他曾是皇太子,却没能登上皇位,他的母亲亲手将他的人生毁掉,为他铺垫了一个凄惨的结局。好在上天给耶律倍的儿子们安排了一个不错的人生,他在后唐的遗孤被那位老僧收养,最后长大成人回到了契丹,名为耶律道隐。他的长子耶律阮在种种机缘之下,竟然奇迹般登上了皇帝宝座,拿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父亲的皇冠。最终,耶律倍虽然没能登上皇位,他的子子孙孙却享有契丹的帝位,这也许是命运对他的一种补偿。推荐阅读:她生了八个孩子,四个儿子成为皇帝,俩女儿成为皇后他俘获两名异族绝色美女,自己留下13岁的妹妹,把姐姐赐给臣子,结果姐姐生下一个儿子,就此改写了一段中国历史他被父亲家暴半辈子,为了和父亲作对,竟亲手毁掉一个王朝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