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宋代女性穿什么抹胸以粉色为主,有凤纹和鸳
“抹胸”是女子的重要内衣之一,据目前的材料来看,最晚五代时女子已经穿着“抹胸”,但文献和图像尚不足以支撑对五代时期“抹胸”的研究。到了宋代,不少女子“抹胸”的实物出土,辅以大量图像和文献的支持,便可以对宋代女子“抹胸”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
宋代墓葬中出土的抹胸实物
由于墓葬中纺织品较于其它明器更难保存,且抹胸并非宋代葬制中的必须品,所以实物较少,目前出土抹胸的宋代墓葬仅花山宋墓与福州南宋黄升墓两处。
一、南京高淳花山墓
年9月30日,南京高淳县花山在道路施工中发现宋代砖室墓一座,墓葬位于高淳花山茅庵山南麓,为长方形砖砌单室墓,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棺床上黑漆棺保存较好且被运回南京市博物馆进行清理。棺内出有女尸一具、银器、铜器、玉器、竹木器、铁器等一批文物,特别是出土了52件(套)丝绸服装,然而墓主身份及生卒年失考。
顾苏宁在《高淳花山宋墓出土丝绸服饰的初步认识》详细记录了该墓中出土的绝大部分纺织品,其中包括抹胸6件,皆为长条宽幅状:
1.素绢抹胸
呈长方形,长42cm,宽90cm,另有一块长93cm,宽14cm的织物应是该抹胸的上半部分横向系带,现已与正身脱线分离,尚能看出残留的系带断头,与一根系带断裂系带正好可以对位连接,另一根系带缺。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2.素纱抹胸
呈长方形,长46cm,宽cm,两边有系带,带长60cm,宽3.5cm。上部打有1个小褶,褶宽5cm,深10cm。织物组织为1:1绞纱,系带为1/1平纹绢。
3、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
呈长方形,长50cm,宽cm,两边系带分别为长51cm,宽3.5cm。上部中间处打有一个折褶,褶宽5cm,深10cm。面料为1/1平纹绢,以印花工艺用黑色印出菱形纹,菱纹内填以柿蒂小花,相错排列,花纹循环:经向1.5cm,纬向1.5cm。衬有绢里,1/1平纹组织,并以宽6cm的朵花纹印花绢贴边。
4.芙蓉山茶梅花纹罗抹胸
呈长方形,长50cm,宽cm,两边系带长59cm,宽3.5cm。上部中间处有一折褶,褶宽4cm,褶深10cm。面料地部组织为1:1绞,花部组织为1/2左向斜纹花。图案是一排芙蓉、一排山茶、一排梅花交替排列,花为折枝。图案循环:经向10cm,纬向8.5cm。上下两头存幅边,通幅正好是抹胸的长度。系带织物组织为1/1平纹绢。
5.素纱抹胸
呈长方形,长40cm,宽80cm;两边系带分别长为80cm,宽为16cm。面料组织结构为1:1绞纱。
6.卍字菱格纹罗抹胸
呈长方形,长50cm,宽cm。破损严重,多处糟朽,系带脱落,分别只剩下5cm、1cm的长度。面料组织结构地部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为1/2右向斜纹。图案主体是菱形,在菱格内为一个卍字,菱格外为联珠形成的菱形,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7cm,纬向4.5cm。
而花山宋墓出土的的其它丝绸服饰也有着宋代典型的矜持与素雅。
二、福州南宋黄升墓
年10月,在福州市浮仓山的西北面发现一座三圹并列的宋墓,据出土砖制买地契知,右圹墓主为黄昇,左圹墓主是孺人李氏。其中,左圹墓有一直径0.6米的盗洞,清理中仅见零星随葬品,中圹葬具已腐朽,随葬品亦仅剩不多,而右圹墓保存尚好,墓主黄昇为南宋命官黄朴之女,其夫赵与骏为赵宋皇室宗亲。右圹墓中随葬品数量繁多,共计四百一十余件,丝织品丰富为全国罕见,其中罗为最多,绢、绫次之,还有少量纱。罗、绫多为提花,纱、绢则为素织。这批丝织品的出土也使我们看到了南宋时丝绸工人的纺织技术水平。
其中该墓中出土一件抹胸,疑似抹胸两件。
此件抹胸素绢质地,为表里两层的夹衲衣,内絮少量丝绵,并且,在当肩两端分别接缝一片三角形,长55cm、宽39—40cm、上端和腰间缀带,上端带长34—35cm、腰间带长35—36cm,仅施于胸而不施于背。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黄昇墓的陪葬衣物中,有五件用途不明的“围件”,均为长方形,由表里两片叠合而成,缘边,上端一角缀带,绑结相连。其中三件在上一章中已经写到,根据其尺寸和形制的推断,有极大的可能是裹肚。另外两件中,一件面里均为烟色绢,×48cm,罗带2.5×58cm;一件印花素纱为面,素纱里,×46cm,带残缺,笔者根据其尺寸大小,以及同花山宋墓中抹胸形制的高度相近似,推其很有可能就是抹胸。
此次墓中还出土了其它大批丝织料剪裁的袍、衣、裤、裙、带以及鞋、袜等,其中有长袖宽袖的花袍、曳地的裙裤等皆花色富丽,绶带以及衣袍上普遍饰有花边,这些制作也是宋代贵族官府子女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根据所有出土的宋代抹胸,整理出宋代两种形制的抹胸,并且也能够在宋代当时的文献或者图像中得到映证。一种为矩形宽幅布帛,贴身围裹于胸腹部位。
宋洪迈《夷坚志》戌卷记载到:“行道之际,观者云集,两女子丫髻骈立,颇有容色。任顾之曰:‘小娘子穏便,里面看。’两女拱谢。复谛观之曰:‘提起尔襕裙。’襕裙者,闽俗指言抹胷;提起者,谑媟语也。其一曰:‘法师做醮,如何却说这般话?’”踰时而去。”60在凌蒙初《拍案惊奇》第十七卷之《西山观设箓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补叙道:“盖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襕裙”,提起了,是要摸他双乳的意思,乃彼处乡谈讨便宜的。”在此称之为为“裙”,且任道元用“提起”二字,也说明这类抹胸在形式上有宽松的一面,或有如裙子一般,下摆是无拘束的。
又《山居新语》中记叙:“十二日,内安康夫人、安定陈才人又二侍儿失其姓氏,浴罢,肃襟焚香于地,各以抹胸自缢而死,解下衣襟有清江纸书一卷云……”,既是能够用作绳索自尽,那么抹胸必定要有相当的长度。
在四川大足石刻宋代造像“推干就湿恩”一景中,如母亲内衣所示,在女服内以一带横裹于胸腹。
第二种只覆前胸,后背袒露,在宋王居正《纺车图》中的老妪形象,就着有此种抹胸。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江苏金坛县的南宋周瑀墓中,出土过一件同样被命名为“抹胸”的亵衣。墓主周瑀为男性,南宋太学生,生于宁宗嘉定十五年(),淳佑九年()卒。该墓中出土的所谓“抹胸”由一块驼色素绢对角缝制成梯形,上宽15cm、下宽83cm、竖直30cm,下边中间打褶2cm,上下钉有四条绢带,宽2.5cm,残存最长者63cm。6由于其高度和上宽长度并不能够遮掩胸乳部分,尤其又是对于一个成年男子而言,所以将其作为“抹胸”,应是在考古定名时的一个误称。
抹胸常用之面料
根据宋代墓葬中出土的女性抹胸整理,抹胸质地共有罗、纱、绢三种面料。以下将对这应用于抹胸的此三类面料结构略作分析。
一、花罗
在花山宋墓出土的抹胸中,有两件抹胸为花罗质地,分别为芙蓉山茶梅花纹罗抹胸和卍字菱格纹罗抹胸。罗是一种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即凡是应用绞纱组织的织物统称为罗,也因着经丝互相绞缠呈椒孔的特征,故有“椒孔曰罗”一说。其质地轻薄、丝缕纤细,因宋代织造技术的高超,罗更是风靡一时,深受人们喜爱。罗一般分为素罗与花罗,花罗是罗地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罗织物总称,也叫提花罗,花罗又分为二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等三类。
根据其不同的罗组织构造,二经绞花罗有两种:起平纹花和浮纬花。
1.二经绞花罗
(1)平纹花罗(图17-1)。二经绞组织为地,平纹起花经丝有拈,纬丝无拈,经纬密度36*27/cm根或32*18/cm,花纹有卍字纹、梵轮、必定、叶状四向“十”字形等以“杂宝”为主题的小提花织物。工艺精巧,结构疏密得当,透明轻拂,富有特色。
(2)浮纬花罗。地组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32*18根/cm(图17-2)。花纹处结构是:绞经和地经不起绞而平行列排,绞经下沉为奇数梭不等,纬丝浮于经丝上亦奇数梭不等。由于结构不同,在罗织物表面形成浮纬起花罗。这种花罗的花纹有卍字纹、梅花、四向花、四瓣花等四种(图17-3)由于采用浮纬显花,经丝不与纬丝相较,因而呈现出短小的发披现象。
2.三起经花罗
三经绞花罗又分为平纹花、斜纹花和隐纹花三种。
(1)三经平纹花罗:地组织以3根经丝(1根绞经、2根地经)为一组,花纹部位以单经、双经平纹起花。经纬密度差异最大的是45×18根/cm。花纹有牡丹、山茶、海棠、百合、月季、菊花等,而以牡丹、山茶花为最多。
(2)三经斜纹花罗:花纹部位起二上一下的斜纹组织。经纬密度差异最大的是45×19根/cm,花纹有牡丹、山茶、栀子、蔷薇、月季、芙蓉等,以牡丹、芙蓉为主。
(3)隐纹花罗,地组织外观与二经绞相似,实是三经的隐现。当A、B、C3经粗细相绞成地部,花纹部位粗经中分出一根作单独的平纹组织,不起绞的经平纹最长达13根,最短的也有三根。这种花纹有连枝和折枝花卉两大类。有一块单一的牡丹花,朵径达12厘米。花纹单位最大的是41×15根/cm,是宋代以前少见的大型花纹,花纹以牡丹或芙蓉为主体伴以山茶、栀子、梅花、菊花等组成繁簇花卉图案。这种以花卉写实题材作为提花工艺的表现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而花山宋墓中的芙蓉山茶梅花纹罗抹胸:面料地部组织为1:1绞,花部组织为1/2左向斜纹花;图案是一排芙蓉、一排山茶、一排梅花交替排列,花为折枝;图案循环经向10厘米,纬向8.5厘米;上下两头存幅边,通幅正好是抹胸的长度。卍字菱格纹罗抹胸面:料组织结构地部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为1/2右向斜纹;图案主体是菱形,在菱格内为一个卍字,菱格外为联珠形成的菱形,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7厘米,纬向4.5厘米。综上可见花山宋墓中的这两件罗组织面料为质地的抹胸,是具有二绞、三绞、四绞等复杂经绞结构,具有多种花細案的织造纹样。
二、纱与绢
花山墓中出土了两件纱质抹胸,起织物组织都为1:1绞纱;另外同墓中出土、本文推断为抹胸的一件“围件”,为印花素纱为面,素纱为里。纱是“平纹素织、组织稀疏、方孔透亮的丝织物”,具有轻盈、纤柔、细腻等特点,古诗形容:“举之若无”“真若烟雾”,《古今服纬》注《周礼》言:“周礼之素沙,后世作纱,言其孔可以漏沙也,此帛类之至疏者。”故将纱作为贴身之服,细软清薄,剔透凉爽,连白居易也赞道:“鱼笋朝餐饱,蕉纱暑服轻。”宋代纺纱行业兴盛,“南方及两浙地区上贡的纱、糓等,全国上贡匹。……纱有素纱、天净沙、暗花纱、粟地纱、茸纱等名贵产品”。当时有记载,肖山对纱的织造已积累了季节与质量关系的宝贵经验,“以暑伏织者为上,秋织者为下,冬为尤下,盖霜燥风烈,则丝脆,帛地不坚,为衣易弊,故卖纱者必曰此良纱也。”
“绢为最普通的平纹素织丝织物,其厚薄疏密范围较大,常用于制作常服、内衣、衬料。因其质地较为爽挺、轻薄,故也常被应用于抄写或古代衣物的衬里。花山墓中出土的绢质抹胸有和素绢抹胸和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其中菱形朵花纹抹胸面料为1/1平纹绢,以印花工艺用黑色印出菱形纹,菱纹内填以柿蒂小花,相错排列,衬有绢里,1/1平纹组织,并以宽6厘米的朵花纹印花绢贴边。
宋代政府的四大类赋税里,仅布帛丝绵之征就有10种:“一曰罗,二曰绞,三曰绢,四曰纱,五曰施,六曰铀,七曰杂折,八曰丝线,九曰绵,十曰布葛”。,这显示出宋代纺织业的繁荣与兴盛,因着宋以“守内虚外”政策为主导,对民间手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采取较为开发的政治态度,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活跃锦上添花,藉此纺织品交易的势头乘风上涨,更是促进了宋代纺织业的辉煌。
抹胸的色彩
宋代墓葬出土抹胸实物数量相当有限,且大多颜色已经褪变,多为黄褐色,因此几乎不能仅从实物去判断宋代女子抹胸的色彩。
宋代女子抹胸的颜色大多以艳色为主,在目前所统计出的34件抹胸中,红色抹胸有19件,约占表内所有抹胸颜色的55%以上,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