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北京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与曼彻斯特大学约定
当普通的六岁小孩还沉迷在动画世界的时候,杨兰婷已经被经典纪录片里风云变幻的海洋与山川、生机勃勃的动物与植物震撼了,那是她最初窥见到世界的博大与优美,从那时起,她开始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做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这个梦想伴随她一天天长大,执着地努力了十几年之后,年的春节前夕,她收到了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曼彻斯特,生物科学,她翘首期盼的两个词汇终于在这一天开启了梦幻联动模式,带她飞跃高山与海洋,去追逐真正的世界与梦想。
找准合适的位置,蓄力
如果说生物科学是她幼年遥不可及的梦想,那走进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则成为了她接近梦想的敲门砖。
“初中的时候学习压力特别大,很多时候都没办法让我在大自然里感受世界的变化,父母和我都想换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环境,让我有机会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可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更好的自己。”当他们走进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大门的时候,尊重与赞赏的师生关系、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充满挑战的课程都让杨兰婷和家人眼前一亮,满怀期待的新生活开始了。
来到这里的第一年,她就爱上了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在这里她第一次在生物课上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完整的细胞,并且学着把他们“复制”成轻黏土模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描绘出完整结构,她看到了这些微小细胞之中令人震撼的微观世界。“当我真正开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细胞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综合系统,有明确的边界和功能分工。如果把细胞放大倍,它们的内部结构就会像微型宇宙一样复杂,这令人惊奇也令人充满敬畏之情。”
这些复杂而有序的生物细胞,彻底点燃了杨兰婷的生物热情,让她对人类生物学的情感从懵懂到兴奋,她跟随学校老师在这里用各种各样不同的素材制作DNA双螺旋结构,运用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开始尝试理解很多罕见病的发病机理,她也跟随美国纽约宾汉姆顿大学教授一起开展城市废水处理项目,经过不断实验,她提出的“海藻去污法”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肯定——用自然的材料来帮助自然,这是一个生物爱好者对世界清澈的爱。
问到她是什么时候坚定地要学习生物专业时,她想了又想,可能是六岁时看到那部纪录片,也可能是十五岁时用漫画绘制的细胞抗病毒机制关系图,也可能是成功制作一枚珍贵的小鱼骨标本,这些经历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从此,生物科学成为了她愿意倾洒热情的航标。
杨兰婷在实验室低头尝试、满眼期待的样子,像极了一颗种子落入了酸碱度适宜的土壤,慢慢伸展开了蜷缩的胚芽,等待长大……
把握自己的节奏,成长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生物学领域重度爱好者,竟然还是学校辩论队主力成员,和队员们在世界华语辩论竞赛中披荆斩棘,用一种近乎严苛的理性思维,和语言艺术进行结合,将辩论研究得有声有色。
杨兰婷说:“尽管生物的话题还是在环境相关的辩题里涉及得比较多,但我感觉从辩论中学到的思路和生物实验的思路其实差不多;两者都是先建立问题,然后通过收集信息来论证论点,最后结合结果的特征得出最终的结论。”
当拥有理科思维的杨兰婷投身辩论大军,她的观点总是新奇又充满哲理,在年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中学生华语辩论赛中,她和小伙伴们火力全开,在六天的时间里先后赢了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多支队伍,跨入了世界中学生华语辩论界八强,虽然最后一场淘汰赛遗憾落败,但是在杨兰婷看来,那些为比赛奋战到深夜的执着、从寒冷的北京到湿热的吉隆坡、从胜利的欢喜到失败的淡然,都已经成为了她成长路上的一枚火种,在这里汲取光、汲取热、也汲取爱。
在不断挑战中,她逐步挖掘了自己更多潜能,她可以在辩论赛中有逻辑地层层递进地输出,也可以在学校传媒社里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像一片感受光合作用的绿叶,我在传媒社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看见不同的故事,再通过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加工,进行传播,像叶片释放出清新的氧气,是一种信息的置换和加工反应。”在杨兰婷和小组同伴的镜头下,孩子们穿上各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摆上了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进行双语讲演,透过屏幕仿佛真的将所有充满不同气息的文化展现在所有人眼前,影片传递出来的博学、快乐、沉浸都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用热爱绽放光芒,闪耀
在这份学术精进、爱好延展的发展道路上,杨兰婷也在不断思考着如何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在学校科学成果展上,她和小组成员进行展示的是“奇怪的”手提花盆,再仔细看,是一个个同学们喝完的饮料盒子,杨兰婷所在的小组研究的选题是“随手变废为宝”,她说:“我们在就餐的时候,经常看到垃圾桶里一些废弃的饮料瓶和包装盒,觉得使用一次就丢弃非常可惜,于是我们想着再利用一下,这个想法大家沟通后,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就变成了大家眼前的小提袋、花盆等,我们还希望后续大家都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让环保成为市场和潮流!”
在众多展台中,很多人在这个项目前驻足良久,细心聆听孩子们的解说,为他们的环保行动点赞!他们后续希望还能用更多可多次利用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装点校园,把自己引以为傲的项目和生活学习的校园相结合,将心爱的学校打造成心中最美的模样!
她把这段充满创意的关爱自然的想法写进了自己大学的申请文书当中,希望通过这些充满想法的活动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走进理想中的大学,继续探寻科学世界的美妙。
杨兰婷说:“在整个升学过程中,升学指导部曾珂老师持续跟进着我的申请进程,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