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透明鱼 >> 透明鱼的形状 >> 莒南新教育bull教育叙事莒南五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印度诗人泰戈尔
开展新教育实验“1+N”深耕行动,我校构筑理想课堂是首位。新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唤醒孩子的创造力、价值感、生命感。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溢满灵动的色彩,有对未知的期待,有参与探究的快乐,有穿过迷雾的欣喜,有思考后的沉淀。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教育的品质,当岁月流转,是否理念与经验共生,让课堂永远年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六纬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三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的深刻鸣)是课堂的经纬线,实现了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统一,是新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贡献。为我们学习践行构建理想课堂提供了参照方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和动口,在互动中学习,在情境中活动中学习;如何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回想一年来,生物组的教学教研有蹒跚学步的感觉,好在我们一直在学习与成长。
一、明确素养导向,做符合时代的教师
新时代的教育变革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新课程标准让我们烙印般的记住了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关键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尤其强调对真实、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是要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之前的教学中,一直觉得教材熟、考点熟、重难点透就能教好学好,从心里也没重视课标,学校转型为初中后,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材成为所有老师的标配,要求老师必须研读课标,在教研会上还会被校长随机提问“XX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学为中心,追本求源,依标而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处理好教材体系是提高课堂效益的的基础。备课时阅读课标与教材明确教什么、思考并研讨怎么教,结合生物学科特点,遵循学校制定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小组合作为抓手、自我构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培养“具有超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新教育倡导的“三专成长模式”,“读-学-思-写-行”我们一直在路上,参与打卡共读《新教育》《教学七律》《教学的目的》《叩问课堂》,《静悄悄的革命》《从教走向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七律》连贯而又超越时代的教学观,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告诉我们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郭华老师讲《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让我们懂得核心素养该如何从理念到实践。打开教科书之外的书本,我们收获了更大的思想的版图,每次课后的反思,及时的寥寥数句积少成多,为生长的课堂奠基,要为未来而教。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真实的生物学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即生活”,杜威说:生活即教育。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所以课堂也是生活,是教师和学生无法躲避的生活,它的第一要义就是真实。“真思考、真探究、真展示”是学校对学科教学的总体要求,《PBL探究式问题链教学策略》(3.0版本)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依据和路径。在市级生物教学研讨会上,密老师总结时说,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把“在教室里种一株豌豆,把显微镜搬到教室”作为学科育人的理念。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把PBL植入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发现新的问题。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选取真实的学习材料,是我们必备的功课之一。
无论过多久,总是有许多深刻的瞬间在脑海中闪烁——因为亲身经历过。记得在学习植物的类群时——藻类、苔藓和蕨类,在备课时唯一没有解决“苔藓”的问题(生活环境、植株高度),语言的描述及图片的展示都没有眼见为实来的深刻。一场秋雨过后,废弃平房前地砖的夹缝里竟然长出了毛茸茸的苔藓,于是招呼孩子们来观察,采集了部分放在花盆植株的底部养殖。看着他们嬉笑着吟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教育的真实就发在生活中,捡松果、生豆芽写日记、把一棵有花有果的茄子带到课堂,美化教室养绿植、饮料瓶变教具、两人一组模拟打吊瓶找血管等等,就地取材,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朱正威先生曾说:一个好的生物老师从不会空着手进教室。是的,当兴趣小组的孩子帮老师搬着器材或实验成果走向教室,总是会迎来阵阵欢呼,兴趣会助长好奇心和专注力,创造条件,不只是眼见为实,还要“发掘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